从税收视角看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1-01-04 03:53:37袁宁张长青马斐
北方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制造业

袁宁 张长青 马斐

关键词:税收结构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确保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发展的中坚力量。河南省制造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在2014年颁布了《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行动计划》;2020年又出台《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提出要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5大优势产业能级,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努力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制造业税收情况分析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制造业税收由2016年的886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1293亿元,增幅非常显著。同期,制造业税收占全省总税收之比超过1/5接近1/4,在20个行业大类中,排名第一;分税种来看,全省增值税的1/4、企业所得税的1/5和消费税的3/4都来自制造业。可见,制造业是河南省税收的重要来源,研究河南省制造业的税收特征并揭示其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转税占比超七成,所得税占比较低且略有下降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制造业税收以流转税为主体,其中增值税占比为42%-49%,明显高于其他税种,消费税占比为24%-27%,二者合计约70%,再加上其他流转税,流转税类占比较高;企业所得税占比为14%-16%,个人所得税占比在2%左右,所得税类占比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就主要税种而言,增值税占制造业总税收比重先由2016年的45.51%升至2017年49.13%,后又降至2020年的42.84%,从其增长情况来看,受“营改增”政策的影响,2017年增长率高达27.47%,随后受并档降率和留抵退税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增长率大幅度下滑。消费税是制造业的第二大税种,其所占比重由23.98%提升至27.20%;税收收入由219.19亿元增至351.73亿元,涨幅非常显著。企业所得税占比由16.14%下降至14.89%;税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个人所得税占比由2.40%下降至1.87%,税收收入呈先升后降态势,其中,2019年新个税法实施后,制造业个人所得税收入降幅高达31.89%,可见制造业从业人员对个税的调整比较敏感。

(二)行业税收贡献差异大

按照2016-2020年各行业税收贡献排序,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排在前四,它们占制造业税收的比重均值分别为24.08%、9.99%、7.87%和5.35%。就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而言,税收贡献的变异系数较大,在1.27-1.52之间,这表明各行业税收贡献率的离散程度较高,差异比较大。就2020年的数据而言,有12个行业税收占比不足1%,合计为6.88%,大致相当于烟草制品业的1/4;有16个行业税收占比为1%-5%;占比为5%-10%的仅有2个行业,而排在第一位的烟草制品业占比为26.32%,相当于占比较少的21个行业的总和。

(三)以内资企业为主,外资企业税收占比呈下降趋势

受税收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仅结合企业所得税的数据来分析,将制造业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两种经济类型。从企业所得税来看,“十三五”时期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贡献占主导地位且在波动中上升,由75.33%升至83.66%;而外资企业所得税贡献份额逐年萎缩。分行业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占比较高且呈增长态势。河南省作为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方面与沿海城市相比缺少优势,尤其是在“十三五”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出现恶化,外向型经济发展受挫,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探索发展之路。

(四)地区税收贡献差别大,地区结构比较稳定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各地市的制造业发展情况差别大,就各地制造业税收占全省制造业税收的比重而言,其中,郑州和洛阳两地占比约40%,仅郑州就占了约四分之一;排名前5的地市占比超六成,而排名后5位的地市占比不到一成,各地市制造业税收贡献差距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各市的税收贡献占比比较稳定,这是由制造业的布局决定的。制造业企业资产规模一般较大,行业门槛较高,其变动不像服务业企业那么快,地区结构比较稳定。

二、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一)制造业的税收贡献有所提升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制造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020年制造业企业纳税登记户数大约21万户,比2016年增加了近7万户,增长了47.63%。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长了131.81%,其占制造业纳税主体的比重也由7.60%提升至13.83%,占比几乎翻了一倍。這些数据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动力比较强劲,企业成长也比较快。从税收收入上来看,制造业税收占全省比重呈上升态势,由2016年的22.05%提升至2020年的24.60%,是河南省税收的重要来源。

(二)增长动能有所转换

从税收数据方面来看,制造业的发展对资源型行业依赖度有所下降,与生产相关的采矿、原材料、重化工等行业税收年均仅增长3.4%,低于制造业税收总体增速。这表明,制造业的增长对旧动能的依赖程度降低,开始更多依赖新能源、新材料。由于资源税改革,河南省“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资源税收入增长迅猛,在制造业负担的各税种中增长是最快的。这无疑与资源税的从价计征和水资源税试点有密切关系。2018年水资源税的试行,使得制造业的资源税收入几乎翻了20倍,2019年增长率也超过了100%。可见,制造业对资源税制的改革非常敏感。

(三)绿色发展初显成效

2018年河南省开始征收环境保护税,而制造业此税的重要税源行业,但当年缴纳了5.47亿元的税收,占到了全省环境保护税的一半以上,随后在2019年和2020年税收收入就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19%和-10.33%,其占全省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环境保护税是由排污费改税而来,环境保护税收入的下降反映出制造业企业排污的减少,反映出环保税的开征对污染排放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加快制造业企业改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

(四)高技术制造业成长较快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制造业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高技术制造业成长较快,新增户数达6000多户,且呈逐年上升态势,高技术制造业新增户数占期末正常户数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均值为20.01%;高技术制造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十二五”时期有所提高;“十三五”期末高技术制造业税收比“十二五”期末增长63.5%,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由1.8%上升至2.2%。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税收增速在“十三五”期间均保持在15%以上,仪表仪器制造业税收增长率也超过了10%,成为“十三五”时期税收的新增长点。

三、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制造业税收协调系数偏低

“十三五”时期,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处于40%—4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也超过了30%,在全省经济中举足轻重,而制造业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均值仅为23.63%,由此反映出制造业税收贡献低于经济贡献。这一时期,制造业的税收协调系数处于0.6—0.8,而该系数的合理区间是0.8—1.2,这表明制造业税收与经济贡献的协调性较差。

(二)企业创税能力不强

河南省制造业企业的创税能力不强,增值率和盈利能力较弱,资料显示,2017年和2018年全省制造业利润率不足5%,可见制造业的利润率偏低。制造业企业的盈利户数虽然逐年攀升,但是盈利企业占制造业总体纳税人的比重不高,在20%上下。企业所得税的税源是企业的利润,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增长相对缓慢,由此导致制造业税收中企业所得税的占比在“十三五”期间呈下降趋势,由16.14%下降至14.19%,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户均纳税额先升后降,2020年与2016年相比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由此反映出制造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创税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三)产业结构优化指数偏低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伴随着结构的优化。结合税收大数据来看,河南省制造业的行业内部结构不太合理,根据河南省税务局所开发的经济运行指数显示,“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制造业高级化指数和高效化指数基本处在73-75分,而同期服务业高级化指数和高效化指数分别攀升至78.98分和93.61分。相比之下,制造业的结构优化指数明显低于服务业且升幅较小。从税收结构来看,传统制造业税收的占比较高,接近六成;同时,高耗能行业税收占比居高不下,从25.64%升至30.25%;而高技术制造业税收占比较小,不足8%。这些数据表明,河南省制造业的行业结构亟待优化。

(四)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河南省是农業大省,是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多年来稳居第二,是粮食对外输出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税收数据来看,与之相关的税收比较少,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税收出现了负增长(-15.99%),其占制造业税收比重由2.76%下降至1.64%,下降非常明显;食品制造业税收在3%上下波动。可见,这两个行业的经济规模有限,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同期,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的这两个行业的税收贡献超过了10%,存在不小的差距。结合行业增加值指数来看,“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增加值指数低于工业增加值指数,食品制造业增加值指数略高于工业增加值指数,总体上两个行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不足。

四、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从“十三五”时期制造业税务数据分析可知,河南省要实现“制造强省”的发展目标,还需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关键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争取在“十四五”时期跃升一个新台阶。基于此,本文从税收视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减轻制造业税负

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税负高于全国宏观税负,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税负。就增值税而言,尽管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增值税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税率大幅下降,税率档次由四档并为三档,但是我国增值税税制仍然较为复杂,税率仍有下降的空间。制造业属于典型的中间加工制造环节,受增值税的抵扣制度影响非常大,复杂的增值税制度使得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都比较高,还容易导致不同行业间税负不均。因此,应继续简化增值税税制,降低相关费用,减轻行业税负。

(二)鼓励制造业创新

创新是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制造业企业更应首当其冲。税收政策应完善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一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方面,认定条件应体现出对创新投入的激励,增加对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重视对企业发明专利等创新绩效的激励。二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面,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研发费用核算口径,适当提高扣除标准。三是创新成果收益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转让研发技术、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等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四是在鼓励投资方面,要精准运用税收政策优惠来鼓励种子基金等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人等创业投资主体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可适度降低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时的所得税税率。

(三)鼓励制造业节约资源,走绿色发展道路

制造业的生产无疑要消耗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就好碳排放、污染排放治理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要走绿色发展道路,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税收制度。对于资源开采制造业征收资源税,对于开采环节排放的污染物要征收环境保护税;针对产品生产环节,改革消费税制度,力争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对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要完善增值税抵扣制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采用增值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多种激励性税收政策鼓励环保设备的研发,鼓励企业主动利用先进技术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以保护环境。

(四)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优化办税服务、降低纳税成本等方面。税务部门要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精神,优化审批流程、减少申报资料、缩短审批时限,改进税收优惠备案方式,推动涉税资料电子化报送;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制造业的动态税负情况,加强对不同政策、不同企业的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要提高税收征管的技术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部门信息共享与税源的实时跟踪,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还要加大督查和监督力度,坚决清理制造业审批过程与款项用途不透明的行业专属税费项目,有效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切实为制造业企业经营减负。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北方经济(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