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的生成及意蕴

2021-01-04 18:19:37任海燕李立华
科教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师德新时代

任海燕 李立华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是关键。乡村教育振兴亟须改变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状,亟须提高乡村教师为乡村而教的学识、能力,尤其需要加强师德的培养,激发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投身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观照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生成的时代逻辑、地域逻辑、学段逻辑,探讨基于新时代、乡村教育、小学教育的乡村小学教师师德意蕴,劳动观念与创新意识、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文明的礼仪行为与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是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的应然之义。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小学教师 师德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4.028

Gener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thics in the New Era

REN Haiyan, LI Lihua

(Hunan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needs to change thecurrent situationthat rural teachers can’t godown, stay and teach well.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to teach for the countryside, especially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ccording to the time logic, regional logic and learning logic of the gener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thic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thics based on the new era, rural education and primary education. Labor concept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responsibility, civilized etiquette behavior and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re all the natural meaning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th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the new era;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ers’ ethics

師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如果说专业知识技能是教师之本,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师之技,师德便是教师之魂。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力军。要让教师在偏远贫瘠的乡村从教、扎根,符合乡村小学教育特点的乡村教师师德是其精神支柱与动力源泉。

1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的价值

1.1乡村教师师德是塑造乡村学生良好品行的基础

乡村学生品行的养成离不开家、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家庭与乡村是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优质土壤。学校通过思政课及具体的教育情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行,是学生品行塑造的主阵地。

教师的职责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将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用自己践行的道德行为引领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习得良好的道德行为。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比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示范性。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会对教师的一言一行特别关注并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美好品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1.2乡村教师师德是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教育资源、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方法等。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态度。很多乡村教师不能安心留在乡村,教学态度马虎,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乐教的教师,才会产出精品课堂;爱生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喜爱。学校各项制度与各类活动如查堂、竞赛、督导等虽然能对教育教学效果起一定提升作用,但要让教师发自内心地乐教爱教,最佳方法还是加强师德修养,激发教育的热情。

1.3乡村教师师德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前提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力军。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匮乏,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流动性很大。要让教师扎根乡村,不仅要从待遇上对乡村教师进行倾斜,从精神上对乡村教师进行关怀。更要提升乡村教师的乡村情怀与职业情谊,让乡村教师甘心为乡村而教,为振兴乡村而教。

2新時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师德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师德培育应体现出学段专业性;乡村教师的教育环境是偏远乡村,师德培育应充考虑地域性。因而,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的生成应包括以下逻辑:

2.1时代逻辑——新时代师德应有强烈的时代性

一是新时代对师德有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这表明教师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

二是师德发展必须突显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2]”这说明新时代师德应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新时代,教师的职责已重新定义。《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标准统领教师成长。[3]2013年,习近平提出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4]这些论述揭示了师德的时代内涵,那就是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开拓创新的精神。

2.2地域逻辑——乡村教师师德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性

乡村教师师德有特殊性。乡村教学环境较差,优质教育资源较少,教师待遇较低,优秀教师流失,难以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乡村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

乡村教育需要教师有浓郁的专业情意和乡村教育情怀。虽然现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但城乡教育差距依然较大,乡村教育无法吸引到较多的优秀人才。现在的乡村教师除了年纪较大的本土教师以外,大多由特岗教师与免费师范生组成。这些教师大多只把在乡村从教看作权宜之计,扎根乡村的意愿不强,职业认同度不高。乡村学校急需热爱乡村教育,甘愿奉献的教师。

乡村振兴需要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与文化精神引领作用。乡村教师是乡村中的文化人,其眼界学识高于大多数乡村居民。能对乡村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引领与指导。但当前,有些教师虽在乡村教学,身心均未融入乡村,是乡村中的异乡人与边缘人。[5]乡村教师对乡村缺乏了解的兴趣,缺乏热爱的情怀,缺乏热心的举动,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学段逻辑——小学教师德应具有特有的专业性

小学教师师德应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师德的要求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在对小学生的关爱、尊重与信任;二是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包括心理品质、精神面貌、言谈举止等。

小学教师师德应贴合小学德育工作。从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道德学习有鲜明的向师性,不仅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更是不由自主地以其为榜样,模仿其言行举止。教师良好的言行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引领学生成长,教师失当不雅的言行,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从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来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小学低年级“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小学中高年级“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6]要让学生要形成这些习惯与品质,教师也应具备这些习惯与品质。

3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的意蕴

基于以上分析,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的师德,包含以下意蕴:

3.1基于新时代的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教师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待人诚信友善,对工作敬业奉献,愿意为国家的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努力。

崇高的理想信念。新时代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树立振兴乡村教育的教育理想,扎根基层,献身教育,建设乡村。

劳动观念与创新意识。新时代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以劳而有获、自食其力为荣,在劳动中锻铸吃苦耐劳的品格与坚韧顽强的意志,具有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中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

3.2基于乡村教育的意蕴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乡村小学教师要有正确的职业认识,具有愿教乐教的职业情感、切合实际的职业期望、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将自我实现与乡村教育紧密相连,在乡村孩童的成长中感受获得感,提升幸福感。

乡村教师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乡村教师乐于了解乡村,熟悉乡村,发现乡村之美,摒弃自己是异乡人、乡村边缘人的想法,从生活、思想各方面融入乡村与乡村教育,成为真正的乡村人,具有为乡村而教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3基于小学教育的意蕴

文明的礼仪行为:一是仪容整洁美观。服饰应端庄朴素,妆容宜自然亲和,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二是言语雅正智慧。不仅语言文明,表达规范准确,而且善用雅言与正面激励的话语。三是行为大方得体。行为举止符合教师身份,能做学生的表率。

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是宽容和蔼,尊重学生。教师的严苛暴躁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怯懦,班风的死板沉闷。和蔼可亲的老师,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形成活泼向上的班风。二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教师才有公信力;以身作则,教育才有说服力。教师要说到做到,对学生的承诺言必行,行必果,要事事垂范,激发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与喜爱,使学生有样可学,学而有得。

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的师德,既是对乡村小学教师学识品质的考量,也是对其言行举止的规束。意蕴丰富而细致。而履践新时代乡村师德动力是“爱”。热爱社会主义新时代,才会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与创新精神,热爱教育事业与学生,才会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与教育情怀,热爱广大乡村,就会有主人翁意识与建设乡村的热情,热爱爱自己,便会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追求与动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师德职前培养体验场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20E12)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2]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6/ content_5461529.htm,2019-12-16.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 content_5278034.htm,2018-03-22.

[4]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前夕致全国广大教师慰问信精神的通知[EB/OL]. http:// www.gov.cn/xinwen/2014-10/17/content_2767016.htm, 2014-10-17.

[5]赵鑫,谢小蓉.从“在乡村从教”到“为乡村而教”:我国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进展及走向[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0,12 (01): 83-89+109.

[6]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2017-08-22.

猜你喜欢
师德新时代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4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中国火炬(2013年6期)2013-07-24 14: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