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小组研讨学习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若想让小组研讨自主、合作、探究不流于形式,教师的作用是关键。只有灵活转换教师角色,成为小组研讨活动中的设计者、引导者、调控者、评价者,才能打造小组研讨的高效性。
关键词:角色;研讨;高效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小组研讨学习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我校引入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下的小组研讨活动倡导 “自主、参与、共赢”三大特点的教学思想,不但适应同学们的内心要求,还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协调发展。它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若想让小组研讨自主、合作、探究不流于形式,教师的作用是关键。只有灵活转换教师角色,才能打造小组研讨的高效性。如何在小组研讨中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呢?本人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1教师要成为小组研讨活动中的设计者
1.1合理设计小组的成员构成及分工
小组研讨既要能保证发言的范围质量,又要全员参与,让每个人都要有机会发言。这时,教师作为设计者的角色,就要充分发挥出来。平日,教师就应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的依据可从学生的性别、个性、能力、兴趣、学习水平等衡量,以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公平竞争,共同进步。同时对组员任务分工也要细分到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角色分配,给所有学生都创设“人人有话说,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理”的氛围。当然,平时还需要我们对学生如何合作学习进行长期不懈的训练。
1.2 巧妙设计研讨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有价值的研讨问题。教师设计的研讨问题来源不仅包括教师们对课程规定标准、教材自身内容以及教师们在单独备课和集体研讨时所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全面整理与剖析,还包括学生们对学习目标以及入学后所遇到的问题所提出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主要部分产生来源的核心问题,他对于引导学生们进行集思广益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设计研讨问题?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指导学生们迸发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讲,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例如在教学《鹅》这一课时,我专门把全文的主线设计为研讨的内容:为了描写白鹅的高傲,作者主要从哪几点具体进行了描写?有感情地读出你最喜爱的部分或者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个研讨内容的设计,让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引导学生们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感受白鹅的那种高傲姿态,与作者的感情进行碰撞,产生“化学反应”,理解作者用意。
2 教师要成为小组研讨活动中的引导者
“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下的小组研讨活动,旨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以学生作为主体。经过长期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在“导问研学”环节设计了精准的研讨问题,让学生开展高效的研讨,教师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教师要转换传统意义上主导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者。在这个时候,教师们就要迅速调整自身功能,在学生们遇到问题时提供经验,指导他们完成任务;在学生们无法解决问题时提供思路,引导他们找到解决方法,使“导问”的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还是以教学《白鹅》为例,教师在出示了研讨问题后,接着展示了方法点拨提示:
可采用以下句式回答:
作者从( )写了白鹅的高傲,我喜欢( ),因为( )。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路分析:
(1)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具有活力并且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动词和形容词;
(3)能够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4)能够引起人们想象的句子;
(5)适合画画、表演为例的词句。
教师们精心设置示例,并进行点拨、提示,学生能易于操作,也使得学生展示了令人满意的研学成果。
有的小组说,作者从叫声写出了鹅的高傲,我喜欢“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这一句,因为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白鹅的高傲,也突出了它的尽职,它好像在说:“ 你赶快走,这是我的地盘!” 难怪主人会喜欢它!
有的小组说,作者从步态写出了鹅的高傲,我喜欢文中的“大体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将鸭的步调、姿态与鹅的步调、姿态作对比,并用“净角出场”来直接比喻鹅的步调姿态,这也间接地将鹅高傲的姿态刻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鹅的高傲。为让大家更深刻感受,现在就由我来演示一下白鹅“净角出场”般的步调是怎么样的吧!(生表演)
有的小组说,作者从吃相写出了白鹅的高傲,我喜欢文中描写鹅的词语:“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大踏步、鹅老爷、架子十足……”。这些词语能让我们想象鹅、狗争食的画面,让大家看看我们给它们争食的过程配上的插图吧。
……
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这样的训练,教师恰当的辅学方法引导点拨,给小组研讨设置了一个攀爬的阶梯,学生很容易就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导问研学环节才能真正促进高效研讨的生成。
3教师要成为小组研讨活动中的调控者
3.1调控研讨时间
这里调控的时间包括研讨前的思考时间和研讨过程的合作时间。四导四学的小组研讨一般安排在“导问研学”这一环节,而“导问研学”只有在完成了“导预疑学”基础上才能进行的,所以“导问研学”环节明确了预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后,就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就是合作交流研讨前就要让学生们能够进行独立而足够的思考。学生进行了足够的思考,才可能得到完美答案,再用语言在小组研讨中表达出来。当然,合作时也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从而达到优势互补,拓宽思维。
3.2 调控研讨方向
在现实课堂研讨中,遇见各种挫折与疑惑或者偏离思考方向的问题与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学生们无法完成任务也是常有的事。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挺身而出,为学生们提供思路,指明方向,发挥调控者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完成预期结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们的各项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世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课《春游去哪儿玩》这课时,我让学生抓住核心问题“春游去哪儿玩?”进行研讨。八个小组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但当老师参与各小组的研讨时却发现不少问题:有点小组选择的春游地点距离比较远,有的小组设计的春游时间不恰当,有的小组安排的活动方式不合理……这时,教师就应参与其中,适时适度调控,让学生明确研讨的内容应围绕春游的目的和意义来交流。一节课下来,大家兴趣盎然,突破了重难点,也学得轻松愉快。
4 教师要成为小组研讨活动中的评价者
在小组研讨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鼓励、纠正、提醒。为产生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的场面,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们自主地参加小组研讨活动。在克服困难以及构造技巧方面,应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主动地互相进行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利用评价的这种形式来让学生们体会合作学习的益处。教师可通过制定一份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表》来探究评价转变的五个方面,分别是:第一、鉴别优劣转变为差异发展;第二、量评转变为量评、质评相结合;第三、个评转变为他评、自评相结合;第四、单一的认知转变为认知、方法相结合;第五、评价重结论转变为结论、过程相结合。
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成为课堂的“垄断”者,特别在小组研讨中,要灵活转换自己的角色,发挥其关键作用,打造高效研讨,才能实现“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学教合一”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桂兰. 关于“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下导问研学环节收效的反思[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2(2):2-2.
[2]王强胜. 转换教师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教师课堂“角色”的再思考[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