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1-01-03 15:33:14周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鸣音探查开腹

周强

直肠癌为临床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疾病,基于临床医学发展限制,临床学者针对直肠癌病因尚处于探究阶段,疾病无根治手段,多借助外科治疗的方式,延缓癌组织侵袭,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临床最新研究提出,直肠癌发病与患者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具有高度关联性,为规避直肠癌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建议开展癌症早期筛查,以确保开展早期治疗,降低癌症致死几率。现今临床针对直肠癌首选手术治疗方案,既往多采用开腹治疗的方式,因其手术创伤较大,腹腔暴露时间较久,极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且极易由手术操作导致癌组织转移情况发生,临床应用价值受限[1]。随着临床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内镜技术被确立起来,腹腔镜手术不断成熟,为直肠癌手术提供微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60 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奇偶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开腹组,每组30 例。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35~70 岁,平均年龄(54.19±6.40)岁;病程0.7~5.0 年,平均病程(2.14±0.96)年;美国肿瘤学会TNM 分期:Ⅰ期8 例,Ⅱ期17 例,Ⅲ期5 例。开腹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2~67 岁,平均年龄(53.86±7.29)岁;病程0.9~5.0 年,平均病程(2.09±0.97)年;美国肿瘤学会TNM 分期:Ⅰ期10 例,Ⅱ期14 例,Ⅲ期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肿瘤医学指南-直肠癌篇》[2]对疾病的评估标准,经病理穿刺确诊,入院前伴有典型直肠癌症状及体征,均符合手术开展指征;②研究开展征求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授权病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②伴有癌细胞转移、手术开展禁忌证患者;③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予以腹腔镜手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麻醉,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快速度建立静脉通道,以2 条以上为宜,便于术中及时输液输血,控制腹腔内压力值,稳定在(13±1)mm Hg(1 mm Hg=0.133 kPa);对患者腹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待获得最佳麻醉平面后,于患者脐部上缘1 cm 处做小切口,辅助内镜置入,并于左右腹部麦氏点做2 个小切口,植入腹腔镜,建立腹腔下视野;借助术前腹腔镜探查情况,明确癌变部位,采用腹腔镜自带切割器对其末端直肠组织进行结扎切除,探查淋巴结情况,若存在淋巴结转离,对于其癌变组织进行有效的切除,并于内镜反馈下实施肠管吻合术,探查局部病灶有无残留、出血情况情况,借助生理盐水对其腹腔进行冲洗,留置“T”型管,结束手术。

开腹组患者予以传统开腹手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麻醉,指导患者呈仰卧位,麻醉平面、皮肤消毒、腹内压等指标参照观察组;以脐部边缘为手术入路,做长约20 cm 垂直切口,逐层分离结肠系膜,对其局部血管根部进行结扎,于肉眼下探查病灶情况,对其肿瘤组织及淋巴结组织进行有效切除,并借助吻合器联通肠管,于视野下检查病灶情况,若无残留、出血后冲洗病灶,留置“T”型引流管,结束手术。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均有相同手术小组完成,术后开展优质护理指导,定期对切口辅料进行更换,开展感染防控措施,予以患者体位指导、导管指导及饮食指导,开展康复运动,遵医嘱辅助患者行放疗、化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总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②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排气用时及肠鸣音恢复用时;③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院内感染、吻合口瘘、排尿困难、肠梗阻、机械性损伤、尿潴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0.53±10.85)min、(65.25±5.26)ml、(6.02±1.05)d,开腹组患者手术总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8.63±13.55)min、(101.53±7.41)ml、(9.63±1.33)d;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时、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组,术中输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排气用时及肠鸣音恢复用时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用时及肠鸣音恢复用时分别为(3.16±0.69)h、(45.62±4.16)min,开腹组患者术后排气用时及肠鸣音恢复用时分别为(5.01±0.86)h、(61.83±4.85)min;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用时及肠鸣音恢复用时均显著短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术后并发症2 例,其中1 例吻合口瘘、1 例尿潴留;开腹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3 例,其中2 例院内感染、2 例吻合口瘘、3 例排尿困难、1 例肠梗阻、2 例机械性损伤、3 例尿潴留;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开腹组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GDP 水平升高,人们饮食结构改变,临床患有直肠癌比重几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直肠癌成为临床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因直肠癌早期病理表现不显著,临床检出时,癌症分期多为中晚期,需开展及时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癌变组织,阻断癌组织增殖及迁移,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3]。既往医学针对直肠癌多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的方式,因其手术仪器的限制,开腹手术需要较大切口以充分暴露腹腔病灶,于施术者肉眼下对其病灶进行探查,对其病灶组织进行清除,但于临床治疗中发现,传统开腹手术对施术者主观能动性依赖较大,肉眼病灶探查存在较大弊端,病灶切除极易出现遗漏情况发生,无法探查出黏膜下小病灶,是导致癌症复发的住院因素,影响手术开展质量;且传统开腹手术开展周期较长,术中出血较大,手术操作极易导致癌组织转移,手术开展风险性较大,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无显著增益效果,临床应用价值受限[4]。

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开展有赖于先进的内镜技术,通过建立腹腔下视野,借助内镜探查的方式,有效规避传统肉眼探察的弊端,针对微小病变检出率升高,可有效提高癌组织清除有效率,有效降低复发几率,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相较比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优势显著,得益于微创手术开口较小,对患者机体状况影响较小;手术开展精细化较高,对肠道周围组织创伤性影响,最大程度降低手术操作导致的癌组织转移情况发生,临床操作兼具高效、安全等应用优势;腹腔镜手术开展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患者预后周期较短,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患者接受程度较高,符合临床外科医学发展需求[5]。

综上所述,于直肠癌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手术,于手术指标、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上优势显著,兼具高效及安全等优势。

猜你喜欢
鸣音探查开腹
肚子总是“咕噜噜”叫是怎么回事
家庭医药(2023年12期)2023-12-18 02:16:19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河北地质(2021年1期)2021-07-21 08:16:06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橡胶树miRNA 探查
贵州科学(2016年5期)2016-11-29 01:25:31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
西南军医(2016年6期)2016-01-23 02:21:14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