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耀华,王 威,刘红召,柳 林,张 博
(1.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6;2.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6;3.河南省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6;4.自然资源部多金属矿综合利用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6)
某氧化铜钴矿石含Cu 3.43%、Co 0.42%,主要矿石矿物为孔雀石、赤铜矿、假孔雀石、水钴矿及多金属氧化物,次要矿物为褐铁矿及少量或微量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绢(白)云母、高岭石,有少量锐钛矿、电气石、重晶石和锆石。矿石中铜主要赋存在孔雀石、假孔雀石、赤铜矿、多金属氧化物和褐铁矿中,少量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在水钴矿中。钴主要存在于水钴矿中,少量赋存在多金属氧化物中。目前,从铜钴氧化矿石中回收铜、钴,国内外已有工业生产,多采用湿法工艺[1-3]。矿石中,钴以水钴矿形式存在,浸出时需要加入还原剂将三价钴还原为二价钴,然后再浸出,所用还原剂有焦亚硫酸钠[4]、亚硫酸钠[5-8]、二氧化硫[9-10]、硫酸亚铁[11]、铁粉[12]等。针对试验矿石,研究了以硫酸为浸出剂,亚硫酸钠为还原剂,浸出矿石中的铜和钴,确定了适宜工艺条件。
矿石:铜钴氧化矿石,取自国外某大型铜钴矿山,化学成分见表1,铜、钴物相分析结果见表2。矿石中可回收有价元素是Cu和Co,Cu质量分数3.43%,Co质量分数0.42%;矿石中耗酸氧化物Al2O3质量分数较高,为11.44%;Mg、Fe质量分数较低。主要金属矿物是孔雀石、赤铜矿、假孔雀石、水钴矿及多金属氧化物,铜、钴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钴主要赋存在水钴矿中,少量赋存在多金属氧化物中。
表1 铜钴氧化矿石主要化学成分 %
表2 铜钴氧化矿石中铜、钴物相分析结果 %
试剂:浓硫酸(96%~98%),亚硫酸钠(97%),均为分析纯。
主要仪器:颚式破碎机,辊式破碎机,振动磨样机,分样筛,恒温水浴锅,电动搅拌器,真空泵,pH计,电子天平,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硫酸浸出铜、钴:矿石中的铜以氧化铜为主,少量钴赋存在多金属氧化物中。铜氧化物与酸反应转化为铜离子而进入溶液;赤铜矿与酸反应时,亚铜发生歧化,无氧化剂参与时仅一半可溶[13]。二价钴氧化物与硫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钴。孔雀石、赤铜矿与酸的反应见式(1)、(2),其他二价氧化物与硫酸的反应见式(3)、(4)。
CO2+3H2O;
(1)
(2)
(3)
(4)
还原浸出钴:矿石中的大部分钴赋存在水钴矿(CoO(OH))中,以三价形式存在,在亚硫酸钠作用下被还原为二价。二价钴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钴进入溶液,化学反应见式(5)。
2CoSO4+Na2SO4+3H2O。
(5)
试验方法:矿石经颚式破碎机粗碎、中碎,经辊式破碎机破碎至-2 mm,再经振动磨样机磨矿至设定粒度;浸出试验在1 000 mL烧杯中进行,电动搅拌,恒温水浴加热锅加热;反应达预定时间后,用pH计测定浸出液pH;过滤后,浸出渣真空抽滤、洗涤、干燥后,采用ICP-AES测定铜、钴质量分数,计算铜、钴浸出率。
探索试验初步考察硫酸浸出、还原浸出过程中铜、钴的浸出情况。试验条件为温度45 ℃,浸出时间4 h,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浸出探索试验结果
由表3看出:用硫酸浸出,当硫酸用量为矿石质量的9%~25%时,铜浸出率为95.46%~96.80%,而钴浸出率仅12.72%~21.50%;用硫酸+亚硫酸钠还原浸出,铜、钴浸出率均较高;硫酸用量、还原剂用量均对浸出液终点pH有影响。
3.2.1 硫酸用量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矿石粒度-74 μm占75%,浸出温度45 ℃,液固体积质量比4/1,浸出时间5 h,硫酸用量(相对于矿石质量)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硫酸用量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1看出:随硫酸用量增大,铜、钴浸出率均呈升高趋势;硫酸用量为矿石质量8%时,铜、钴浸出率分别达95.40%和18.27%,浸出液pH为1.35;随硫酸用量继续增大,铜、钴浸出率变化不大。矿石中的铜物相主要是氧化铜,钴物相主要是氧化钴。氧化铜易与硫酸反应,而三价钴氧化物不易与硫酸反应,所以,硫酸浸出过程中,铜浸出率较高而钴浸出率较低。综合考虑,确定硫酸用量为矿石质量的8%为宜。
3.2.2 矿石粒度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硫酸用量8%,浸出温度45 ℃,浸出时间5 h,液固体积质量比4/1,矿石粒度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矿石粒度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2看出,矿石粒度的变化对铜浸出率影响较小,而对钴浸出率影响较大。矿石中的氧化铜主要赋存于孔雀石中,呈脉状、网脉状、团块状分布,易解离,并易于与硫酸反应;矿石中易于与硫酸反应的二价钴赋存于多金属氧化物(褐铁矿)中,而多金属氧化物颗粒细小,呈细网脉状、云雾浸染状,随粒度减小可充分解离并易与硫酸溶液反应,但粒度过细易形成团聚体而影响钴的浸出。综合考虑,确定矿石粒度以-74 μm占75%为宜。
3.2.3 浸出温度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硫酸用量8%,矿石粒度-74 μm占75%,浸出时间5 h,液固体积质量比4/1,浸出温度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浸出温度与铜、钴浸出率的关系
由图3看出:浸出温度低于45 ℃时,铜、钴浸出率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温度高于45 ℃,铜、钴浸出率变化较小。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化学反应进行;但温度过高,会造成能耗增大。综合考虑,确定浸出温度以45 ℃为宜。
3.2.4 液固体积质量比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硫酸用量8%,矿石粒度-74 μm 占75%,浸出温度45 ℃,浸出时间5 h,液固体积质量比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液固体积质量比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4看出:液固体积质量比越低,体系酸度越高,越利于铜、钴浸出;液固体积质量比在2/1~4/1范围内,铜、钴浸出率均变化不大。综合考虑矿石泥化及物料粒度,确定液固体积质量比以3/1~4/1为宜。
3.2.5 浸出时间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硫酸用量8%,矿石粒度为-74 μm 占75%,浸出温度45 ℃,液固体积质量比4/1,浸出时间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浸出时间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5看出,随浸出时间延长,铜、钴浸出率均变化不大。矿石中的铜及二价钴氧化物易溶于酸,浸出反应较迅速,浸出在较短时间即可完成。综合考虑,确定浸出时间以1 h为宜,此时浸出液终点pH为1.34。
用硫酸浸出,铜浸出率较高,而钴浸出率低于20%,这主要是矿石中的钴大多以三价钴形式存在,不易与硫酸反应所致。为提高钴浸出率,在硫酸浸出最佳条件下,加入适量亚硫酸钠进行还原浸出。
3.3.1 亚硫酸钠用量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硫酸用量8%,矿石粒度-74 μm 占75%,浸出温度45 ℃,液固体积质量比4/1,硫酸浸出时间1 h,还原浸出时间4 h,亚硫酸钠用量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亚硫酸钠用量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6看出:钴浸出率随亚硫酸钠用量增加而显著提高;亚硫酸钠用量为理论量的1.68倍时,钴浸出率为87.97%;之后再增加亚硫酸钠用量,钴浸出率变化不大;加入亚硫酸钠后,铜浸出率变化不大。综合考虑,确定亚硫酸钠适宜用量为理论量的1.68倍。
3.3.2 还原浸出时间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硫酸用量8%,矿石粒度-74 μm 占75%,温度45 ℃,液固体积质量比4/1,硫酸浸出时间1 h,还原剂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68倍,还原浸出时间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还原浸出时间对铜、钴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7看出:还原浸出1 h时,钴浸出率为83.95%,之后再继续浸出,钴浸出率先稍有下降而后又缓慢升高,在4 h时趋于稳定;铜浸出率受浸出时间影响较小。据此确定适宜的还原浸出时间为4 h,此时铜浸出率96.25%,钴浸出率87.97%,浸出液终点pH=1.81。
根据单因素条件试验结果,在硫酸用量为矿石质量8%、矿石粒度-74 μm占75%、液固体积质量比3/1、浸出温度45 ℃、还原剂用量为理论量的1.68倍条件下,采用硫酸+亚硫酸钠还原浸出工艺对矿石进行浸出,试验结果见表6。
表6 硫酸+亚硫酸钠浸出铜、钴综合试验结果
由表6看出,酸浸+还原浸出4 h时,铜平均浸出率为95.88%,钴平均浸出率为91.88%,浸出液终点pH=1.54,浸出效果较好。
针对铜钴氧化矿石,采用硫酸+亚硫酸钠还原浸出工艺,可有效浸出矿石中的铜和钴。在硫酸用量为矿石质量8%、亚硫酸钠用量为理论量的1.68倍、矿石粒度-74 μm占75%、浸出温度45 ℃、液固体积质量比3/1、浸出时间4 h优化条件下,铜浸出率为95.88%,钴浸出率为91.88%,浸出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