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倩
(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山东·济南 250100)
大学时期是人类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波动性与两极性、冲动性与爆发性、阶段性与层次性、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特点。[1]如果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进行教育和指导,其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会影响学习与人际,在面对压力情境时容易情绪失控,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对学校、社会和家庭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2]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开展了情绪管理教育,[3]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出发,试图探索适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情绪管理训练课程。
与传统心理学关注心理创伤、缺陷的模式不同,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类的积极品质,从如何发展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出发,提出“积极预防”的理念,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对情绪的关注为大学生情绪管理训练课程提供了理论指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情绪体验大量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包括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两方面,我们无法否认或消除消极体验,甚至每种消极体验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可以增加积极体验。拥有“足够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将使我们将更加开放、创造力更强,人际体验也会更佳。[4]在此理论指导下,大学生情绪管理训练课程应不压抑消极情绪体验,而应在正视其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积极情绪体验。使学生学会用积极的解释风格分析生活事件,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满足和幸福感,并采取积极行动应对生活挫折。
(2)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为大学生情绪管理训练课程设置提供了方法指导。
首先,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固有的积极品质和潜力,在教育中可以通过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发掘学生的积极力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并持有积极价值观的成人。在此方法指导下,大学生情绪管理训练课程应设置互动体验情境,在体验式课堂中发掘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合理看待情绪困扰,以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
其次,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课堂中学生的一切所得都来自于学生本身,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签订心理契约,鼓励学生更好地坦露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5]在情绪管理训练课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并与学生订立明确的课程契约,双方都能遵守尊重、保密、接纳、积极参与等的约定,从而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氛围,使学生更能真实地表达自我,从而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
《情绪管理团体训练》课程按照结构式团体训练的基本模式设计,第一次课为形成团体,建立团体规则阶段;第二次课-第七次课为团体工作阶段;第八次课为团体分离与告别阶段。在每次课中都设计了热身、主题活动、知识讲解、感悟分享等环节。课程内容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讲解中注意积极引导。在课程内容中根据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和心理需要,以知识传授与团体训练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不同功能。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基本情绪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理解自身情绪特点,学会及时觉察自身情绪状态,并以适合自己和当时情境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具体设计见表1。
表1 课程设计一览表
本课程设置为参与式训练性课程,为保证课程效果及团体动力,本课程设置选课人数为30 人。在第一次课上,介绍了团体作用机制后,所有学生签订课程契约,以保证按时上课并积极参与并对同学在团体中分享的内容严格保密。成绩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
为了解上课学生的上课感受和收获,本研究设置了课程满意度调查,调查在最后一次课进行,分为量化评估和收获分析两部分。
评估问卷包含课程满意度、知识学习收获、团体活动收获、对自身情绪管理的帮助程度、会否将这门课程推荐给其它同学5 个方面。2019-2020 学年,该课程共有120 名学生选课,通过对120 人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到满意,评价统计见表2。
表2 “我对这门课的感受”评价统计
研究区分了理论学习和团体活动对学生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分析发现超过95%的学生认为学习理论知识对自己能到帮助,超过90%的同学认为团体活动对自己有所帮助。评价统计见表2-3。
表3 “学习理论知识对我起到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评价统计
表3 “团体活动对我起到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评价统计
研究调查了学生上这门课对自己情绪管理的帮助作用,分析发现接近9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自己的情绪管理有帮助,具体情况统计见表4。
表4 “参与本门课程对我的情绪管理起到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评价统计
研究中还调查了上课学生是否会把该门课程推荐给其它同学(表5),可以从侧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有95%的学生会把这门课程推荐给其他同学,说明该课程形式受到学生认可。
表5 “你会推荐这门课给其他人吗?”评价统计
为探索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课程调查中设置了主观性问题,探索学生在课程上的收获。结果显示本课程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程增强了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和理解能力。情绪觉察指识别和描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6]有研究显示高情绪觉察个体倾向采用更加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7]情绪觉察和理解能力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参与本门课程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了他们觉察情绪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理解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为进一步调节情绪提供了可能。
(2)本课程增强了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情绪表达抑制会使个体有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影响其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并影响身体健康。[8]在本门课程中学生理解了理性适度进行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并在团体活动中练习使用合理表达情绪的方法,对于其积极情绪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作用。
(3)本课程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通过积极探索,学生对自己以往情绪调节方式的合理性及与情境的适应性进行检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发展出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情绪调节方式的意识,并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和不同情境的情绪调节方式。
(4)本课程改善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团体互动过程中与同学深入交流,能够感受到沟通和团队合作的乐趣。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情绪管理相关困惑和经验,发现彼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设计情绪管理团体训练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觉察和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并致力于提升积极情绪的比例。在课程设计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团体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领悟知识,并通过知识讲解深化理解。知行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情绪管理,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程教学成果较为深入,但课容量有限。接下来,将在总结课程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用于大班上课的情绪管理团体训练方法,以使更多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