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九峰中心小学,浙江 温州 325500)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自我驱动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不利于个人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就某一数学学习主题进行充分的探究,积极表达自我观念,主动发起学习任务,获得学习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了对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了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驱动学习结果的最大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烈、学习与吸收的能力较强,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小学学生的这些特质,进行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不同的优势,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那么学生将会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内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改变对数学学习的刻板印象,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通过对遗忘曲线和学习金字塔模型的研究与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在经过学习后的24 小时后,其记忆中能够保留的知识量仅能达到原有的30%左右,同时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记忆遗忘程度的影响也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异,根据研究,学生通过听讲的方式能够保存的知识记忆最为有限,而相反的通过实践、讨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自发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所能够留存的知识记忆是最多的,这也就说明,以自主学习为内在驱动力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课堂角色,将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间、小组间、学生与教师间的有效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分组安排及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建立上,在进行小组建设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特长及性格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一般来说,按照六名学生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分组时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特点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确保分组工作能够基本满足合作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意愿;分组完成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分工,鼓励学生积极沟通,主动承担起小组合作学习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小组合作学习贡献力量,建立学习秩序与规定,从而为后续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科学的学习规划和深度的学习合作是保障小组合作效果的重要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注不足,或在课上给学生留出的自主研究时间太少,往往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作用。基于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保留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学时间,如果时间太短,学生的思路没有充分打开就仓促得出结论,会导致合作探究学习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而如果时间太长,一方面会耽误课堂的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分心去讨论其他事情,影响课堂秩序,通过有效的独立思考与学习,学生会对本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和思考,并在脑海中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和知识框架,这对后期的合作学习与结论形成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解决小学数学学习的问题,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通过有效的引导,设立科学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任务的细分,倡导小组自主讨论及探究,针对数学学习中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轮流发言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放平心态,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沟通协作,共同形成结论,从而提升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工作的互动性,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打造与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