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
(天津农学院学工部,天津 300384)
家庭教育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家庭道德教育大体可以婚姻关系道德和家庭关系道德,具体包括夫妻关系道德、亲子关系道德等。狭义的家庭道德教育,是指家庭为了使成员接受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父母对子女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包括提高道德认识、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担当着垂范的作用。家庭教育践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在中国兴起,金钱、利益便开始被人们关注,首当其冲影响到父母一辈,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孩子。金钱至上是市场经济的准则,它对道德观念的冲击最大,人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不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
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家庭教育呈现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方面父母为了使子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想方设法请家教、补课。另一方面,为使子女把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一切由父母承包,这使得子女事事依靠家长,缺乏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仍会严重依赖父母,缺乏独立应对和处理事情的能力,缺乏集体荣誉感,自理能力、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太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教育的正常进行。
现在的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惑“街上摔倒老奶奶,我要去扶起来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我们却有心无力、避而远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已经很少见了,父母原本该给孩子说是的事情,现在却开始说不。
受这样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学生的思想状态与现在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国,孩子是在父母的手心里万般呵护长大,父母在生活上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除了全心全意读书考上好学校之外,与学习无关的孩子都可以不做。家长对孩子的干预太多,让很多大学生产生严重依赖,独立性不强。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
在我国,家长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导致很多大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西方家庭的家长,他们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并且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养育孩子的观念中来。家长应从小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即使孩子不懂事,也应该有事与孩子商量,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想法。
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实操能力。从小就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孩子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而应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要随便训斥,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面对人生。这样的孩子步入大学校园后,能够很好的成长。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然而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因此,孩子虽然离家,但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联系,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其对子女的赞赏。
家庭教育是校园教育的基础,步入大学校园,每一位大学生都彰显着原生家庭对其的影响。家长家庭教育做的到位,能让孩子在校园生活中快速融入、成长,能促进大学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反之,则会起到明显的反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入手,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方法,做好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大学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