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实验小学,山东 胶州 266300)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学校和教师在思想上并不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形式化、教学环节简单化都是突出的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缺乏组织性。他们随心所欲地教授教学内容。有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没有详细讲解和挖掘,也不能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许多情况下,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完课程的内容,而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重视它们,不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内容,很可能会影响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课堂设计,最终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教学中存在偏差。他们只是将教材中的文字图片作为学生表达观点的材料,无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际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静静地听。这种教学方法很无聊,直接导致了课堂学习的沉闷气氛。学生不仅对学习失去兴趣,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无法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价值。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目前,道德与法治教育应采用参与式、体验式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结合常见的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法律事件等真实案例,不断注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规则意识,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师可以根据校园生活设计相应的课间游戏分享活动:首先,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课间游戏,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最后讨论总结游戏中应该注意的规则,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只有理解规则的意义,树立规则意识,学生才能更好地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
道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对所传达的价值观产生心理认同,并在行为中表现出相应的意识。有鉴于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主建构知识和价值体系,树立主人翁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从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正确而坚定的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尤其是学生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成长,坚持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积极引导为主,有效提高学生个体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学生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例如,在《可爱的小动物》一课中,单元主题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共生意识,强调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和谐共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和动物的生存条件来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异地思考,保持理性思维方式,反思当前生态环境,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与动物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教育。
总结:小学生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的良好的素质。但事实上,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日常教学中总是有一些困难。因此,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引导小学生走一条立足生活的良好思想道德道路,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