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2020-12-08 04:42:47
魅力中国 2020年31期

(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人数可达874 万人,逐渐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需要高校、企业、政府通力合作,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大学生自身专业能力,高校要积极寻找优质企业,通过校园招聘会、校友推荐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政府要积极引进大学生人才,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更好的平台,优惠的政策,吸引优质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进一步平衡大学生就业的地域差。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失衡,供大于求

随着最近几年高校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上涨,再加上往届毕业生就业不理性,就业市场长期处于“狼多肉少”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一线城市、大型企业竞争更为激烈。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尚处在发展时期,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急需改善,提升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大学生“扎堆”就业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科研力量不足、招商引资不顺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大学生“扎堆就业”现象的产生,很多学生把就业局限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把求职局限在大中型企业,就业地域差异明显。

(三)不同专业就业差异明显,就业待遇差异大

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待遇、就业率差异比较明显。总体上来说,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就业率比较高,例如电子信息、数控专业、建筑施工等专业;一些学术类专业就业不太理想,例如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就业率差强人意。这种就业难题,归根基地还是高校在专业教学、育人模式上存在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政府要提供利好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地政府要重视大学生就业,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创业,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大学生提供更多工作岗位,政府要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从创业融资贷款、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回乡创业。例如各地政府可以积极创建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园等专业化、高科技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吸引全国各地优秀大学生前来创业,这也是政府开展人才引进战略的重要举措,让大学生这群“新鲜血液”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商机和机遇。此外,各地政府要积极建立优秀企业和大学生的合作机制,例如优秀企业家传授管理经验,大学生可以采取“科技入股”的形式,和优质企业联合创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传统农产品行业和电商平台的合作,让网络销售、新媒体营销推动农产品销售,打造全新的大学生创业平台。

(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和就业衔接

高校要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结合就业市场变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真正打造一批“朝阳专业”,促进高校教育和就业的衔接。例如高校结合社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开设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5G 通信技术等新兴专业,让高校教育更加具有前瞻性,提升专业教学的科研性,为本校学生就业抢得先机。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双创”工作,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结合当下热门的“工匠精神”、精英人才等理念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利用学校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要积极寻求企业合作,组织校园“云招聘”,组织校园线上网络招聘,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积极参与“三支一扶”、“科技兴农”、“大学生村官”等活动,参与到基层农村建设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措施。

(三)转变大学生就业理念,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

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真实存在的,大学生要正视当前严峻就业形势,避免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扎堆”就业,立足自身专业、个人发展目标,理性就业。例如大学生要根据自己专业,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专业领域发展,理性选择就业单位。大学生要放下“身段”,不能一味追求高薪资、高待遇、“铁饭碗”,综合分析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生就业前期主要是以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个人能力为主,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岗位、新兴产业,让自己接受职场的洗礼。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合力解决,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促进企业和高校的进一步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