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人事处,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化,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校教育管理也不断顺应历史潮流,迎来了加快转型,优化创新管理模式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在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不断调整着管理模式与机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由于重教学、轻心理的教育管理模式,导致大学生步入歧途,甚至犯罪事件频发,也给高校教育管理敲响了一记警钟。因此,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成为新时期高校的必修课题。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网络日渐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认知,在方便学习和生活的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对网络信息缺少判断能力,对互联网的合理利用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等原因,由此也带来了一定不利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6.0%;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占比分别为10.5%和9.7%。[1]与此同时,大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互联网诈骗、P2P网络金融借贷、个人信息泄露、学历造假等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而对学业造成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外大量文化携精华和糟粕一起流入我国。大学生主观意识比较自由开放,但却对人生三观较为迷茫,易被一些偏离大众认可的非主流文化和消极负面舆论所侵蚀,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暴力、反动、色情、拜金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那些缺乏社会经验,但又具备一定学识的大学生,引导并煽动他们利用所学做出危害社会,甚至是违法行为,这就极易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心态,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改变,甚至出现犯罪心理。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业和就业上,而对于社会,高升学率和就业率仍然是衡量高校教育管理的关键指标,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大学生活相对宽松自由,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旦大学生有不良思想萌芽,很难在早期被发现;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较少,不能有效地、不流于形式地从战略和规划的角度[2],辅导并指导大学生尽快摆脱不良文化和环境的困扰。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培育理性和谐的健康心态,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3]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革更要注重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和学识才能共同发展。
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授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开展相关人员的选聘工作,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干事创业的工作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和技巧,通过借助常规和科技手段相融合的方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的心理纠偏,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帮助和关怀;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纳入到高校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来,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做心理疏导和治疗,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我管理和外部环境(互联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网络环境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及使用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学风和教风,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互联网风清气正的健康氛围,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正面积极的引导,从而强化正确的人生三观,从内心深处感化人、改造人、教育人,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发展的适应能力,调动大学生的身心潜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为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奠定了思想基础。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会正面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心态,同时也便于学校和老师掌握情况,要多鼓励大学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特别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创建心理健康社团或心灵交流网站,成立心理健康帮扶团队,让大学生自己主动面对可能发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帮助他们从实践中不断提升面对困境的能力,强大内心世界。同时,鼓励大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寻求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切不可一意孤行,步入歧途。心理健康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实现梦想努力奋斗的基石,要充利用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科技手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点亮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