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组工作在高校防艾同伴教育活动中应用的思考

2020-12-08 00:40:43杨桐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杨桐

(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北京 102206)

同伴教育法是借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融洽的关系来进行观点的传播,由于是组员是同龄人或相似经历的伙伴,如同学、朋友、病友等关系,而非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或专家与听众关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易于交流、互相更加信任,在此过程中分享的经验和信息也更易被接受。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指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

目前,高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形势日趋严峻,此项工作也越来越受到许多高校校方和学生社团的重视。防治艾滋病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从而使得高危群体能够在进行高危行为时做好保护措施,由此避免艾滋病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目前,许多高校防艾工作志愿者希望通过同伴教育,特别是小组的形式的同伴教育活动,来促进防治艾滋病、性健康知识的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一、同伴教育过程中不同角色人员的需求

(一)工作员的需求

有研究显示,由于高校内防艾同伴教育活动主持人水平不一,在活动中常常无法有效控制活动场面或带动气氛,甚至其自身对知识了解就不充分,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小组设计,使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不高,造成这些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主持人在同伴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对某高校一次防艾同伴教育活动中的3 名主持人进行了访谈。这几位主持人虽然经过了相关培训,具备一定同伴教育技巧及防艾知识,但是他们并没有小组带领经验。面对十几名性格迥异的小组成员,初次接触该领域的志愿者很难带领小组顺利完成活动目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哪个小组工作员是天生的行家,而且这些主持人是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志愿者,并非社会工作专业或主持专业、医学专业学生,不了解小组工作相关知识或控场技巧,又没有合适的督导人员,只能靠一点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来改善小组质量。

此时,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小组工作知识,与同伴教育者所掌握的特定领域的游戏和知识可以很好地结合,使入门的同伴教育者能更好地带领小组,并且可以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获得更好的督导。结合小组工作流程,笔者发现通过小组计划书和小组规则的制定、小组动力的维持及物资、场地的协调与参与者招募这三方面,可以帮助这几位主持人改进活动效果。

(二)小组成员的需求

笔者对上述工作员所带领的活动的参与者进行了访谈,总结出了3 个同伴教育参与者对小组过程改进的需求。

1.脱敏的需求

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性”的态度并不开放,虽然大学生的观念相对来讲已属开放,但在并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谈论这个话题,很多人还是难以做到。通过对这几位同学的访谈,发现在该次的同伴教育过程中,发生了因为害羞导致面面相觑的情形。这使得参与者们颇有微词。由此可见,工作员是没有进行有效的脱敏的。由于活动中的游戏及教育内容中会让参与者向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性”相关的话题的看法甚至经历,因此脱敏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脱敏,将严重影响后面活动中小组动力的发展。

2.对获取专业知识的需求

防艾同伴教育活动,每次大约3 小时。如此长的时间,没有人愿意在无趣中度过。而且由于这类活动相对其他一些社团活动而言比较新颖,特别是有关预防性病、艾滋病、性生理、性卫生、性健康及分析与性有关的社会现象、性生活过程中具体知识和技巧等方面,经调查显示是大学生很希望在活动中了解的内容。所以通常来说参与者对于小组的收获是有一些期待的。

通过对这几位同学的访谈,我们发现如果不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期待,就难免发生小组动力减弱甚至成员游离在小组之外的情况。有时,由于要进行分两次完成同伴教育活动,因此许多知识讲解环节被工作员安排到第二次活动中,但因此造成了第一次活动“干货”不多,不能引起组员参与欲望。这就要求工作员首先要成为这方面知识的熟练掌握者,并且合理安排每次小组活动内容。

3.提升小组动力的需求

小组动力是小组活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只有让小组动力不断保持或提升,才能使小组顺畅进行,并给参与者良好的体验,通过对这几名同学的访谈,我们发现,该次活动的小组动力不强,这有可能是工作员没能带动小组成员参与到活动中,也有可能是因为没能脱敏造成的尴尬,或者内容不充实造成的失落,诸多方面原因造成参与者之间消极情绪的互相影响,引发了上述局面。

二、对小组工作应用的思考

(一)根据小组工作模式进行活动设计

小组工作方法在同伴教育活动中可以起到骨架的作用。撰写一份小组计划书,就可以帮助同伴教育者进行整个活动的搭建和梳理,明确整个流程所需的资源,并逐个完成准备。小组工作有关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和镜中自我理论等,也帮助工作员更好地理解他们所使用的一些游戏活动背后的原理,有助于他们更灵活的运用它。因此,同伴教育活动应充分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相关活动。

(二)依据小组工作理论撰写计划书

首先,明确小组的目标、适用理论、参与人群。根据小组计划书的标准,完整的规划每项活动的时间、地点、物资、人员、备选活动等实施细节。针对之前需求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在活动设计可以适用社会学习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和镜中自我理论。

脱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在拟定的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简单认识后,工作员分别在上下半场进行3 个脱敏环节。第一个是头脑风暴:每人一张便签,写上对性这个字的第一想法,并不记名的贴到一张大白纸上。在这里可以借助社会学习理论,让大家看看其他人是怎么看待这个话题的,不记名的交换意见后,工作员可以引导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较为平常心的认知,避免后续活动中拘谨与羞涩。另外两个脱敏活动最终确定为词语接龙,这一游戏极具戏剧性,源于对规则的分两步说明。根据以往经验,学员在此两个游戏过后会较为开心以及减少对性话题的避讳。这也有助于提升小组动力。

在小组活动中,设计看法站队、卡片表态等游戏和环节,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将被直观暴露出来,利用镜中自我理论,小组通过理性探讨,最终可以利用同伴间的不同看法影响到参与者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最后,小组计划保留利用香蕉模拟安全套的实操环节及一个知识讲解的环节,以此保证整个小组活动的知识传输量是足够的。其中实操环节时大家的表现及配合度也可以作为脱敏是否成功、小组动力是否充足的体现,以便事后评估。

(三)高校学生开展小组工作应有专业督导

根据对三位同伴教育主持人的访谈,笔者发现在开展活动的前后和过程中,都没有一个有经验的督导对他们进行帮助。所有工作都由这三个同伴教育初学者独立完成。这样的话,他们三人带领同伴教育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就难以很快的解决。因此,建议在高校开展相关活动时邀请社会工作专业老师进行督导。

三、结语

在高校的同伴教育工作中,社会工作方法尤其是小组工作可以为其效果的改进起到一定作用。同伴教育活动对高校社工系学生的小组工作课程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在校内即可招募开展类似小组,从而锻炼小组工作实务技能。笔者希望,高校社会工作系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自身成长的同时,能为高校的学生工作及公益事业贡献专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