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琴
(甘肃省政协民主协商报社,甘肃 兰州 730030)
儒道两家,一为入世一为出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也是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精神主干。
礼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先秦时期,古琴主要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所以孔子非常重视琴的礼教作用。他曾经学琴于师襄,并将琴乐教育列入六艺进行教学,即使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依然不绝。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对琴制尤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传为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初步定型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编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中”与“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传统古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辩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是道家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老子那里“道”是一种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同时“道”又是一种规律性,“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道”的规律性作用于万物,才产生了万物的规律性,而万物的规律性又体现着“道”的规律性。“道”的存在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道”的属性是“有”和“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庄子继承老子“道”之“有”与“无”的辩证思想,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庄子·齐物论》),庄子进一步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更为详尽地阐述了怎样由“心斋”“坐忘”“齐物”而达到“无侍”“逍遥”的自由境界,“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世间天地万事万物生育发展都循一定法则规律,即“道”,而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柔、弱、静、寂,是老、庄所宣扬的道的外在表现,但老、庄所宣扬的柔、弱、静、寂乃是一种表面的状态,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它的反面而超越之,由此衍生的“清”与“淡”,是“淡而能腴、清中有味”,不是空空洞洞的“平淡”,“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遵循虚静到极致的天地自然状态,其中有其强烈的至大至刚的基底和内蕴,是积极的精神投向自然的状态。受道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他文化根本不同,在中国人心目中,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从而衍生万物,气聚而生,气散而亡。
复归于太虚之气,万事万物皆由气生,皆缘气亡。从先秦到魏晋从哲学意义上的气论转化为艺术的气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形成和初步成熟的过程。文学上强调“文以气为主”(曹丕),“气盛则句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韩愈)。梁武帝萧衍论书法则“梭梭凛凛,常有生气”。论古琴音乐有“冷冷然满弦皆生气氤氲”。气论成为中国艺术理论中独特的美学范畴和中国艺术内在精神气质。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的“气韵说”,从此“气韵生动”成为中国艺术的根本概括。
从音乐本身特质来看,古琴在发声之时,古琴的音域从第一弦散音大字组C音到第七弦第一徽按音小字三组d3,共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在世界所有乐器中,除钢琴外,再没有比古琴音域更广的了。但古琴音位之多,就连钢琴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古琴,按五度律定弦,按纯律定徽位,按减字谱指定的徽位取平均律之音,因此,古琴一琴兼为三律准,既保证了纯音,又能自由旋宫转调(理论上有84 调,实际应用有30 多调)。而古琴之音则刚柔相济,既有弹拨乐器的铿锵响亮,又有弦乐器的悠扬婉转,“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无闻”(《新论·琴道》谭恒),故古琴为雅音之典范。从取音方式看,古琴有泛、散、按三种音色。泛音,清脆高远,若隐若现,轻盈活泼,缥缈入仙,如天外之声,故称“泛音法天”。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恢宏旷达,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取“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为“散音法地”。琴曲大多“孤高岑寂”、“淡而会心”,以清虚淡寂、含蓄隽永、意境深远、气韵超逸为上。比如古琴曲《秋鸿》,相传为南宋郭楚望所作,又传说是明代朱权所作。作者取意于“鸿雁振翅高飞,博出长空之南征。以寓旷达之至、高达之怀”。说的是:鸿雁展翅高飞。要进行一年一次的向南迁徙。以此来寓意:胸怀高远、志趣旷达。《秋鸿》旋律苍雄浑朴,节奏起伏跌宕,指法难度很高。起、承、转、合,各有神妙。明清以来,传谱达三十多种,是大型作品中,最流行的琴曲。《五知斋琴谱》中甚至说:“如遇群贤,鼓时必落后奏为妙,若先弹此曲,使诸音皆闭,觉大无意趣。”关于古琴音乐,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中说“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 “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情况,真令人心骨倶冷,体气欲仙矣。”
总之,古琴文化中从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音乐风格等因素都蕴含和渗透了道家的内在精神影响,在器的方面体现为琴制的理论与实践和琴之为乐器的特质,由器而外化为道则表现为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琴乐的美学等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