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心如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教师基于前期确定的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深入思考,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即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将数学知识“问题化”,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再确定用什么样的问题来引发学习活动的真实发生,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完成教学任务。
“沉浸式教学”是在所创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去,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去完成情境中设置的一些任务,从而进入一种沉浸于学习过程的状态,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内在充实感和满足感。
其一,问题过细,缺乏发散性。虽然教师设计核心问题的初衷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其实却早已为这个问题预设了确定的答案,如果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教师就会不由自主地“纠正”他的想法,引导到自己的想法上来,限制了他们发散思维的形成,导致他们无法沉浸于进一步的学习之中。
其二,问题过宽,缺乏具体性。由于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问题随意性较大,指向不明,学生因不理解教师提问的目的而无从下手,学生尝试回答却总是答不到点上,挫伤了他们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内在兴奋感和满足感。
其三,问题过浅,缺乏启发性。由于教师课前对教材的研读不深入,问题设计浮于表面,往往出现就题论题的现象,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去体验感悟问题背后的思想方法,导致学生只理解一道题而不是一类题,抑制了他们对系统数学方法的感知与反思,牵制了他们深入学习的步伐。
在问题引领下的沉浸式教学中,学是核心,导是关键,有效的问题引领是以一个“好问题”为开端的,“好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科发展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的,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取舍”“收放”的智慧抉择和程度把握上,各教学环节侧重点不同,那么相应的问题设计策略也不尽相同。针对思索性问题,关键在于找准学生思维的发散点;针对操作性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具体要求。比如教学《认识100 以内的数》,教师设计的第一环节是“感知分类,形成读法”,在出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后,引发学生思考: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预设分类当然是“几十”“几十几”,从而引出读法。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发散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分类依据出现不同的结果。在接下来的“按群计数”环节,教师意图引导学生把几个几个数的过程展现出来,如果这里给出的问题指向不清晰,学生就很可能自己在心里默数就过去了,那么如何呈现的这个数的过程呢?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怎样快速的摆,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通过这样不同方向的学习,引领学生经历思维的发散和聚焦的过程。
数学学习活动不应仅仅是简单的听从和模仿,而可以是在认知冲突出现后的深度思考和对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整合,那么可以通过发起友好争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沉浸于数学学习之中。那么发起友好争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友好争论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让他们去想方设法寻找更多的信息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我们为学生友好争论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五种不同的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争论模式。其一,课堂投票。即要求学生通过对某一个问题的投票表明立场,接着在披露的更多数学信息仔细思考之后再投票,并解释理由。其二,辩论模式。教师选择两个小组,双方辩论某一特定问题的正面和对立面,最后进行评估。其三,市政厅会议模式。此模式的目的在于从某个复杂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教师为参与者创造角色,然后在教师的调解下公开辩论并汇报成果。其四,法律模式。旨在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首先填写“单子”,单子上呈现了每位参与者的论点,进而对试探性问题讨论并汇报评估。其五,立场分析。重点是个人视角,以及其背后的逻辑,与其他方法不同之处是,学生要检查自己立场的逻辑,并与不同立场的逻辑对比。
问题引领的课堂是创新、开放与生成的课堂,学生基于对原有问题的分析、解决,习得了一些看待问题的新经验和新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在新知探索时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更要在新知学习后做好总结反思,重概念的总结更重过程的梳理,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深入反思,学生进而萌发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后续学习的新起点和生长点,因此,学生就在这样不断地发现、提问、思考、解决、反思中进行连续性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十几减9》,教师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抽象出对不同的算法,并对其进行命名,如:数一数法、破十法、平时法、想加算减法,那么如果教师在课堂结尾做好了反思总结工作,学生进而就会产生新的思考:十几减8、7 是否也有这么多种算法?反思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当前知识的习得,更在于对新知识的迁移运用。
“问题”是促使沉浸式学习发生的加速剂,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问题的统摄作用,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索和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过程中,引领他们在探求知识的同时,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去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诞生与再创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收获感和成就感,通过良性反馈推进沉浸式教学的有效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