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素媛 周威 高卿 苟海燕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编制招投标文件的能力,处理和解决开标评标过程中问题的能力,以及签订合同和工程索赔能力。我团队在承担《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思考和实践,与大家探讨。
大多数院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没有配备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严重缺乏。部分教师现场经验匮乏,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偏重于理论讲授,且缺乏企业资源,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得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只能作为“看客”,无法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学习效能感低。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综合性强、政策性强、实践性强,该课程建立在前导课程工程制图、概预算与施工组织等课程的基础上,涉及到的前导课程的知识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丰富的综合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根据当今行业发展进行剖析,联系当今市场中的实际案例,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但目前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较少。
以本校为例,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过于死板,采用传统的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法律条款等。学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此种模式会使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也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以本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选择我院教师与合作企业一起编写的“十三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该教材结合项目法教学特点和铁路建设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编写,融入大量案例。除了教材的正确选择之外,还要丰富教学资源,我们以学校智慧课堂为平台创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及时补充更新资源,选用最新行业案例,保证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并引用爱课程、慕课等优秀线上课程资源以及专业论坛等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平台。
深入企业调研,探究行业发展现状,了解招投标相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针对企业需求制定课程培养目标。增加实践学时安排,并将实践学时真正充分利用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并邀请企业专家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指导,真正实现做中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程项目贯穿全过程,进行情境化课程体系重构,将教学分为5 个教学情境,18 个小任务。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采用情境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小组协作法、角色扮演法等学习方法。如在讲解招投标文件时,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协作法,分组完成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的编制。在讲解联合体投标这一部分内容时,由学生分角色完成情景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在讲解开标这一部分内容时,由学生分角色扮演,完成开标过程,并连线企业专家对现场模拟情况进行点评,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支持年轻教师深入一线企业兼职,增加现场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各级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针对该课程组建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同磨课,提升教学质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专家,指导课程的实践环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状况、参与状态、学习方式、学习表现等。考核方式采用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对每一个子任务、每一次课后实践进行综合评价,使考核结果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我院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针对本门课程,组织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高等院校BIM 电子招投标大赛,通过前期的课程改革,改善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参与比赛的信心,并取得了大赛全国三等奖的成绩。为今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树立了信心,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
通过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采用项目化、情境式教学法,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课堂满意度、课后作业正确率、课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比前两届学生有显著提升;小组协作学习和小组间PK 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参加BIM 招投标比赛,使学生获得了职业自信;通过企业专家的指导,使学生明确了未来就业方向,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