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琪琦
(湖北省仙桃市第四实验小学,湖北 仙桃 433000)
古诗以描绘优美的景象、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意境而著称,它为学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美的熏陶,还有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想象力的拓展和丰富。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带领学生去体会古诗的情感底蕴,还可以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从古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在古诗中寄托人生感悟和风土人情,这些可以让学生明白现实社会的美好之处,体会到为人处事的哲理,学会明辨是非、知礼守礼,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推动学生核心素质的成长。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思维的发展能力、语言的组合和构建能力以及文化的理解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基础性和发展性为主,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对生活的态度、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介绍能力来说,这种鉴赏能力以感受、创造以及鉴赏美为根本,可以说这是在人格方面单纯对美的追逐。以思维的发展能力来说,主要包含了经验式、迁移式以及反思式的思维。以文化的理解能力来说,主要包含了对于生活及自然文化的关心,对本土及国际文化的理解。以语言的组合和构建能力来说,以学科能力为视角,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类型。以核心素养为重点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不但可以在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有所提升,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加对优秀词句的积累,帮助学生提升个体本身的语言逻辑水平和语感,帮助学生纠正古诗学习的刻板印象。
在教师教授古诗词时,需要攻克一个无可避免的难关,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古诗的内容体系并不相称,巨大的时空跨度让小学生很难对此进行理解,加上小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萌芽状态,心智并不成熟,经验阅历也有限,很难对古诗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难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诗人惺惺相惜。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意古诗教学的特点,避免应用传统方式进行单一且死板的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想象,以诗文的原有内容为基础进行素材的二次创造,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并且尽可能地理解诗人所表述的情感内容,通过情感转移的方式,将影视作品或者故事文章中所体会到的情感融入其中,借此弥补自身情感上的空白之处。还可以充分利用朗读方式,立足于语言构架的层次中,增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正确的启发学生去体验古诗中的语言韵味,帮助学生在阅读素材方面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丰富。比如,教师在教授小学三年级《清明》一诗时,教师应当重点让学生明白词语以及诗句整体的意思,这篇诗句并没有用怎样的典故,十分通俗易懂,自如之极,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体会孤身行路之人的情感与孤寂,感受到古诗中的自然之美,从而调动学生了解古代风俗习性的积极性。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重点,教师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让学生在古诗中领略美好的画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语言意识,并且时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努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意识到将古诗的相关资料融入教学之中是十分必要的。古诗词中的背景资料不但可以融合思想和艺术,还可以深化学生对古诗所处时代与背景的理解,加深对该诗文的整体印象,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整体见识,使学生不但能够明白古诗的表面内涵,还可以深层次的理解其中的潜在含义。要想让教师提升学生对古诗阅读情感的投入力,就需要教师教导学生正确运用扩展教材,优化和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注重增强学生的审美品味,精确的把握课堂教学主题,以优秀的古诗作品为基础教学资料,逐渐对学生在德育和美育等方面进行渗透。让学生不但在古诗词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还可以将这些美的感悟带入到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悟和有所欣赏,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眼睛。比如,教师在教授《江上渔者》这篇古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区分“渔”和“鱼”这两个字的内涵,然后按照诗句具体的意思,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诗人所述之景,深刻的感悟诗人所体会到的真挚情感,使学生与诗人之间打破时代的壁垒,超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情感上相互共鸣,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所承受的苦难感同身受予以同情,体会文章的整体基调,调动学生对该片古诗文的探究欲和求知欲,指导学生对该古诗所在背景以及诗人情况主动进行了解,掌握该片古诗的创作背景,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古诗词的学习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小学教师教授语文古诗时,教师需要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注意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探索古诗词奥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