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含睿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通过激励性语言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这对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至关重要。当前,对于教师激励性语言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激励性语言的现状和特点都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能否进行优化?基于此,本文围绕当前教师激励性语言的概念、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探索研究。
教师语言激励,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向上、并富有正能量的语言。当前对教师语言激励的含义存在诸多争议,一般是指通过语言激励来培养和塑造学生自身精神和行为的一种实践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其主体能力,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语言激励主要有四方面特征:第一,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语言激励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学习积极性,进而掌握学习技能。第二,较强的专业性。教师语言激励的内容除了要求教师掌握适合于当下教学环境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主动性。第三,师生的平等性。在开展教师语言激励活动时,除了教师进行语言激励之外,还需要学生真正接受才行,因此双方在地位上具有平等性。第四,过程的持久性。教师语言激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语言激励和学生不断的接受中实现的。
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语言激励是新课改的支撑点和闪光点,不仅可以增进其教学动力,还能明确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语言激励能够克服其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促进情感、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一,重视程度不高且同质化严重。当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进行语言激励时,普遍采用“该生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能团结同学”等大同小异的语言激励,对其重视程度不高。
第二,具体实施效果不理想。虽然广大教师们认识到了教师激励性语言的重要,但在具体实施落实过程中,由于教师的随意、不专业和标准化等因素,没有达到理想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三,不能把握激励的最佳时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完全观察到所有学生的一举一动,常常错失语言激励的最佳时机,造成本应肯定的学生没有肯定。
第四,语言激励方式变化少。当前大部分教师的语言激励方式变化少,甚至没有变化,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有不少教师仍然重视传统教学,不重视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
尽管当前教师们对语言激励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其效果也不断展现,但依旧存在着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滞后。很多老教师虽然能理解语言激励的重要性,但由于思想观念的固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难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二是教师语言激励的经验不足。教师队伍虽然能理解语言激励的重要性,但由于经验不足导致激励效果不好的情况发生;三是教师自身能力素质不足。语言激励能够展现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师德素养,更能体现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如果教师自身能力素质不足,会对语言激励的具体实施和结果导向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二,学生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信心不足。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关注度不够,以及很多家长都期望孩子能够成为优异者,当理想和现实冲突时,加上家长的批评,使学生情绪失落,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导致学生做任何事都认为自己不行。二是学生自尊心太强。当前有部分学生自尊心太强超过合理的限度,将事物分为喜欢和不喜欢两类,将本没有什么的话语当做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对其进行语言激励时,产生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第一,掌握教师语言激励的规律。教师应在思想上重视语言激励,并针对所带班级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通过不断的摸索,掌握最为科学的语言激励频率,进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水平。教师平时要多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及交流,来丰富自身语言激励的基础。同时,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多样化的语言激励方法,以此来提高语言激励的效果。
第三,提升学生的综合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在语言激励时把握最佳时机,做到当众表扬私下批评;平时要耐心引导学生,培养主动交流的意识,使学生能够信任教师,进而敞开心扉,在教师的引导下全面发展。
第四,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在包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生成一个彼此接纳和认可的动态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来找到语言激励的突破口。
教师语言激励不仅能够促使教师队伍积极转变固有观念,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课堂组织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合理结合,做好教师语言激励的专业合理使用,在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