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英
(广西北流市扶新镇安河小学,广西 北流 537422)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育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本文就阅读教学中运用鼓励创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做了初步探索。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一)巧设悬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欲望,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是从提问开始的,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质疑。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真正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落到实处。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是对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
总之,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创新教育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丰富表象,唤起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
(二)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依托教材,丰富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课文进行复述、仿写、改写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想象,所谓复述,就是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转述,其前提是对课文内容充分的熟悉了解。训练前,师可对课文要点作简要概括,然后抽个别优秀生进行复述,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再让学生相互练习,最后再抽学生复述,全班评议。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会有提高。
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教师必须采用赏识教育,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