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晨
(江西省上饶中学,江西 上饶 334000)
我国对微课教育的研究较晚,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国外引进的,当微课在我国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后,呈现出一股热潮,出现在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育工作中。微课这一概念主要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内容精悍、效果显著的优势。将微课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与数学、语文等基础科目不同,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自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面临一些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来看,涉及到的范围较广,课堂中需要教学的内容较多。但是高中的教育工作大多以基础理论科目为主,对信息技术科目的教学时间安排较少,这就产生了有限的课时量与范围广泛的教材内容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教授全部的教材内容。并且,教学进度快,学生无法深入、完全的掌握[1]。
信息技术是一项以操作为主的课程,比如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借助软件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就必须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和学习,然后熟练操作方法。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的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针对操作方法对学生演示,最后学生完成自己动手演练。在每一节课堂时间内完成以上步骤,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具有挑战性。常常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方法,教学效果不高。
每一节课堂中教师都需要完成讲解、演示以及对学生操作内容的检验几方面任务,工作重复性强,工作量大,会造成教师体能的浪费以及教学积极性的下降。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急需一种更有效教学方法的支持[2]。
微课一般以十分钟左右的视频为主,内容有限但具有针对性,并且视频的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的学生知识的吸收速度与动手实践能力不同。要想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辅助分层教学的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工作量大,学生动手操作难度高,分层教学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分层教学方法之下,这一要求能够被有效满足。比如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一次讲解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是在微课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图文混排”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分成A、B 两个层次,分别推动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生观看视频是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动手能力进行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有针对性教学方法的提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3]。
传统单纯的教师讲解与演示的方法有诸多不足之处,学生理解难度大,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但是在微课的辅助作用之下,这种弊端被有效弥补。比如教师进行“FLASH 动画制作”相关内容的讲解时,通过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的分析,发现其重难点内容是对动画原理的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进行动画原理微课的制作,以视频、声音等演示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动画的来源,并对动画的创作产生兴趣。在微课内容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动画内容的制作,这样不仅完成了对本节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讲解,学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理解效果,还勾起了学生对接下来内容的兴趣,对于整体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帮助[4]。
微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借助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两种技术是实现虚拟化教学的关键,结合微课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实现情境教学,达到强化课堂的目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讲解“通过局域网交流信息”的相关知识时,教学内容中涉及到“IP 地址访问共享文件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王者荣耀中的故事反映在微课内容中,以情景化、故事化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观看一个小故事之后,对“IP 地址访问共享文件夹”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同时,有利于高中生产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对于教师来说,实现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更多的应用微课,以实现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依托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目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学生理解难度高以及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微课的教学发展策略,利用微课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创设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加深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记忆效果,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