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

2020-12-08 00:40:43邓建云
魅力中国 2020年35期

邓建云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民和镇第一小学,江西 南昌 331700)

一、学生独立思维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培养情况

(一)教师的培养方法缺少多样化

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不能随着教学改革要求的变化而及时更新,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影响着很多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按照设定好的教学流程实施教学,并没有注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也就导致学生的能力很难提升,学生长期处于依赖于教师的被动学习环境下,慢慢地学生也会缺少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单一的教学导致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教学的内容死板的记忆知识,死板的进行习题的练习,这样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受到影响,学生的潜力也得不到发展,影响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对学生实施过多的反复练习教学

数学知识的本质应该是抽象化的知识,但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提升,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很难实现透彻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数学学科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从而希望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学生会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数学习题的练习中,而且教师在设计这些习题时,也只是能够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因为习题的难度较低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更高程度的培养。在这样教学环境中,学生如果不能接受大量的习题练习,甚至学生还会发生抄写的现象,这种教学行为长时间积累下去,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不断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对数学知识探究和学习,所以此时小学生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想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需要教师不断去引导培养,这样才能帮助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来说有多重要,所以教师也不会注意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更重视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变成了一个教学工作的空白点,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思维能力也会渐渐的降低。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让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都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发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实现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例如,教师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回忆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整理过以往学习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两个内容思考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开始会比较茫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刚刚学过的内容探究,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探究,在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教师也能够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并不会注意自己教学方式的选择,只会直接灌输知识给学生,这会让学生的思考方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时间过多,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探究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这部分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和推算方法,尝试推算看看加法的规律在乘法中是否也适用。这样的知识推导过程可能学生看起来会比较难,但是让一个小组的学生相互讨论学习知识的难度就会降低,而且这样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总结

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科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科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探究获得这个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和自己的同学合作,在合作互动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究,共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让教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