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倾向于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更加重视。在对历史试卷解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清晰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思维能力,使其高考成绩得到提高。
历年的历史高考卷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都具有综合性特点,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要求较严格。提升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加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前提,应使学生巩固历史基础知识点。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初中以及高中所学的历史知识犹如微观的世界发展史,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掌握以及探索,将每个阶段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可以熟练地建立起关系,使其构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以便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框架结构将信息关系梳理清晰。高三学生在进行历史复习时,应着重分析自身对于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目的性的基础知识巩固,使其复习效率得到提高.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巩固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历史之间产生的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1]。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新型思维方式进行复习,例如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关系的串联,使学生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进行高效的信息关系判断。例如在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可绘制思维导图,将宰相职能的转变展现,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明确历史信息关系,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快速地找到有效信息。
高考试卷中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的题目字数较多,需要学生进行有效信息的筛选并找出关键词语。阅读题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问题要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关键字搜索。在历史书中,历史信息展现的方式比较直观,例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而有一些历史信息则隐藏在字里行间中,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探索,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于历史课本进行阅读,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进行高效阅读[2]。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关键信息,将每段文字的意思弄清楚,根据案例中出现的时间点以及人物进行问题设定,分析与问题存在的关系,形成初步解题思路。在历史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思考题,例如在学习《君主专制的演进》时出现的“学思之窗”,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进行案例解答,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为加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进行知识复习的同时,也应加大练习力度,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教师可着重为学生筛选材料分析题,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在进行试题练习的同时,需要教师进行解题方式指导,使学生在解题中养成良好解题习惯。在解题中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找出关键词、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在答题时抓住重点,使答案看起来清晰明了具有条理性。练习完毕对试卷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做题思路以及见解,在学生进行讲话时教师可适时作出补充,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逐条分析,使学生能够分辨历史信息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可对历史信息进行知识延伸探索,将时间发生的背景以及原因发掘,使学生在延伸的信息中找出解题的思路。在进行案例讲解时,也应进行阅读,使学生在字里行间发掘关键信息。
为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进行知识复习时,需要使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在进行复习时,学生应合理安排复习时间[3]。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在课堂进行发言,引导学生找出关键性语言,并进行文字表述,抛去无用信息留取精华,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结论进行阅读并分析。历史课本中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并没有明确表明,需要学生进行划分,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关键词进行内容查找。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需要学生掌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学生可总结关键词,通过“重大变化”“巩固了”等词语查找影响,在进行寻找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得到增强。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内容写下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历史试卷中的材料解析题型占比日趋增大,需要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处理能力对问题做出解答。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的关键一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重视,并制定可以施行的方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时,应把历史课本作为基础,完善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能够高效进行,提高自身的考试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