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2020-12-08 02:05:52董劲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董劲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2160)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是人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职业生涯,是人一生的职业历程,即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从事的职业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以此目标为指导,编制相应的内容。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从学生认知层面来看

1.高职学生自我认识欠缺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对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的客观认识,是高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2.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

西方发达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规划,我国中小学阶段这方面教育还比较欠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部分高职学生内心深处有自己的职业方向,但大多只是大概的规划,缺少科学的具体内容[1]。

3.高职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高职生择业前应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社会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功利、安全、求名、从众等是目前高职学生呈现出的择业心理趋势。由于连续大规模扩招,全国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却相对稳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样面临这一局面。

4.高职学生对专业和职业认知不足

专业是指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职学生的专业很多都是父母决定的,自己对于专业并不了解。他们习惯把是否热门、就业情况当成判断专业价值的标准,专业和职业的模糊化也使得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处于混沌状态。

(二)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

1.师资队伍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由专职辅导员和思政老师担任。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解决专业问题时会力不从心。总体来看,授课教师专业结构不平衡,视野和思维仍需开阔。

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安排较满,职业规划的课时没有保证,最终让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学生交上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精美却缺乏实效性,失去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真正意义[2]。

三、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全方位转变学生的职业认知

1.提升学生自我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激发高职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功意识。通过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特质,在学习期间着力培养这些职业特质,围绕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我成长。

2.调整学生的职业规划理念

高职学生应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传授职业规划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职业技能。

3.赋予职业生涯规划积极的心理基础

高职学生应更新就业观念、加强自主教育,积极投身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发展负责,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发现和挖掘个人的优势、潜能,在了解专业信息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蓝图[3]。

4.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

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初期应通过讲座、参观企业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直观的认识,对职业的了解和定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目标,做好入职前的准备工作。

(二)全力打造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合力

1.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急需打造一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任老师要加强心理知识的培训,以便及时给予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心理疏导。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要重视科学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数很少,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丰富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框架,多角度充实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3.建立全过程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应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甚至延续到职业结束期。学生在校期间应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指导。大一以自我认识为起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大二以探索职业环境为手段,注重职业道德养成;大三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载体,形成规划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适用于职业准备期,而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结语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广大职业院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全方位开展工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