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娜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 清远 511500)
立体裁剪是将布料覆盖在人台上,根据操作者对人体造型的把握,将自己的设计需求,通过裁剪、收省、松量等多重考量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设计展现出来。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是由平面到立体的相互转化,最终在人台上呈现出立体的效果。中间需要反复修改,进一步完善版型。相对于平面裁剪设计而言,立体裁剪更加适合量身定做,现代社会,人们个性化越来越强,量身定制已经成为大众追寻的一个趋势,所以也给立体裁剪提供了相应的契机。
目前的《立体裁剪》课程,国内大多数院校本专业教师使用的是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以示范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但是效果不佳,促使我进行改革创新的方法,使用较为新颖的项目案例教学模式。
(一)教师方面,在课程设置时教师没有将课程连接起来,学生只是拼凑性的学习,没有掌握课程的真谛。学习好立体裁剪需要把服装基础课程打好,但由于各种原因,学校无法一一开设很多基础课程,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学到的知识比较片面,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学生方面,学生往往只是从外观上单纯的喜欢造型设计,并不了解其工艺、设计、结构,不知道设计是否合理,比较片面,往往只学到表面,不能掌握立体裁剪的技艺,无法提高立体裁剪技艺的。学习裁剪技艺需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但很多学生缺乏审美和创新意识,不利于立体裁剪课程的学习。
(三)多数高职院校服装专业都已开设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讲授理论知识,然后示范操作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再依葫芦画瓢式的将老师的操作模拟一遍,老师再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做不到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主动性创新和思维性较弱,难以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教学大纲为辅,没有融入现代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不能将企业项目纳入学生课堂中,老师只是一味的讲授和示范,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是一味的被动的被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一)课程教学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把前期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讲授明白,让学生基本了解立体裁剪大体的知识结构和方法以后,将企业项目纳入课程中,企业项目要根据服装行业的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并确定此项目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结构、造型、工艺上逐一解决问题,由老师进行分析并给予指导,由学生逐一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进行思索和操作,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的作品在课程中达到可穿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中老师不断总结,给学生提出意见以及给学生反馈企业市场的意见。将企业项目贯穿于立体裁剪的教学实践当中。此项目,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二)带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老师将国内外立体裁剪的经典案例注意给学生观看并分析,让学生对国内外服装的风格和定位有一定的了解以后,让学生结合设计、工艺、款式等特点绘制效果图以及款式结构图,合理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立体与平面的相互转化,让学生了解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不断的了解市场的流行趋势、新工艺等,为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契机。
(三)制作合理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课程批改作业,仅仅是从学生最终的作业展现效果来评判,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制作过程,有些同学想法很好,思维也很好,但是手上操作技能不佳,导致最后效果不佳;也有同学前期准备不足,最后展现效果较好,针对这种情况,可鼓励学生通过PPT 等形式把整个课程作业记录下来,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等一一记录,制作的每一步都可以通过拍摄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在课堂上公开讲解自己的思维,分析自己的设计,课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有没有解决?解决了哪些问题?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老师清晰明了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公正的评价标准。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能够提升学生立体裁剪的自学和归纳能力。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降低老师的实践、操作、示范、指导等压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散思维,创造更多可能。最终实现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实践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情境为中心的转变。从而达到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