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安阳市崔派艺术研究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丑梧桐娶媳妇》是我院移植复排的大型新编古装喜剧,是继我主演了大型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之后,又主演的一部戏。十多年来,《丑》剧为晋冀鲁豫的观众朋友们演了数百场,有的观众一段时期内连看数场,他们所反映的和演出后我感觉到的大致一样,就是每一场的演出都不尽相同。因为,我的恩师是任宏恩先生,师父的言传身教让我铭记在心,怎么样把师父诙谐幽默的巧唱,细腻入微,生活真实的表演运用到我所塑造的每一个角色中去,是我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丑梧桐娶媳妇》中的梧桐,憨厚善良,上敬老人,下亲孩子,乐于助人,为人热情,知书达理。从戏曲行当上来区分,梧桐属于文生丑,虽然脸上化妆有一个小豆腐块,但浓眉大眼,扮相俊俏,表演所用的台步,水袖,及手眼身法是戏曲文小生的程式化身段。之所以这样表现,是因为丑梧桐第一次出场时,没有唱念,只是跟着迎亲的队伍,随着欢快的音乐,手拿马鞭走简单的马趟,亮相时脸上露出只有迎亲时才有的那种笑容。在大部分观众的眼里 丑角一般都是坏人,虽然梧桐这时在舞台上只是一个简单的过场,但一定要通过手眼身法步表现,给观众传递梧桐不是坏人这么一个信息。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引梧桐二次出场。并告诉大家:“日头上了树梢,迎亲的时候已到,请大家伙加快脚点步,回去我是酒肉管饱”。大家伙起哄:“光让喝酒吃肉,不意思意思?”梧桐连忙掏出些碎银子,让媒婆给大家分分,以表示给大家的酬劳,这说明梧桐早有准备,并不是那小气人,也没有亏待大家的意思。大家伙高兴了,就继续敲锣打鼓上路迎亲。“别看我模样长得不算强,丑梧桐引来了金凤凰......”这段真假声结合的唱腔,给观众交代了他如何拖媒人下聘礼,很顺利的定下了这门亲,并听人说媳妇张金凤如何如何好,今天迎亲成婚配,我心里好像那个吃蜜糖。这是该剧的,也是梧桐的第一段唱腔,如何通过演唱去抓住观众,此时很重要。虽然,原唱腔写得很流畅,到现在,十几年演下来,这段唱腔基本上让我改唱了一半。记得,一开始复排只是机械地再拷贝,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多,唱腔也逐渐得熟练起来,就慢慢地融进了师父的演唱元素。再后来把豫东调的俗称“老少配”的唱法也融进去了,这样听起来高低音结合巧妙,演唱轻松自如,听着是唱,其实在说,听着是说,实则在唱,让观众也在说唱当中游来荡去,感觉像是他们自己再轻松自如的演唱一样,不像有的唱腔让人听着声嘶力竭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一句甩腔:“我心里好像那个吃蜜糖啊”。完全照搬了“常有福”的“我心里好像那个扇子扇呐嗯啊哎呀嗯呐喝呀嗨呐喝呀嗨呐呀呀嗨哎......”这么一改,很多前辈,同行,戏迷朋友听了现在的演唱,都说有我师父和我自己的演唱风格了,改的即巧妙又好,他们平时也在传唱,连院里的同事都不知道原唱是怎么唱的了。
正当迎亲队伍急速前行时,一老人迎面撞了上来,梧桐人仰马翻,待梧桐把老人扶起来一看,才知道是自己的岳父大人,问老人急急忙忙,意欲何往?当梧桐听老人说:“小女嫌你相貌丑,不愿意嫁给你,她跑了”。这时候的梧桐表现得即羞愧又无奈,没办法呀!相貌是父母给的,改变不了!更让梧桐感觉难看的是,三乡五里都知道他今天娶亲,现在的局面让他脸面扫地,无颜面对父老乡亲。老人家也感觉愧对梧桐,决定以死了事。看着老人家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寻死上吊,挺可怜的,善良的本性由心而生,虽说没有娶成亲,和未婚的媳妇也没见过面,可老人家总算是自己的岳父大人呀!也不能看着他老人家哭死哭活,寻死上吊的不管啊?此时的梧桐就算是心地再善良,也会有点小情绪表现出来的,(无论是舞台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人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自言自语说:“我就自认倒霉吧!”。并告诉老人说:“岳父大人,你闺女不是跑了嘛?那就请您老人家上轿吧!”。说这段台词的时候,我是这样处理的,眼神、面目表情、念白的节奏、语气,给老人传递的信息就是:你闺女跑了,我就得把你弄回去顶罪!这样,对方才能把:“贤婿.......你这是......”这句虽然很短的台词的众多潜台词表现出来,以便于我紧接着的出彩台词的表现和表演:“岳父大人,您别误会(我并不是把您抬回去顶罪或者当媳妇用),我是说:先将您老请进门,明日派人四下旬;找着金凤咱同商议,她要是不愿意咱就退婚。”这段发自内心的真诚表现,让老人家万分感动,梧桐急忙参起预下跪岳父大人,并扶老人家上轿。看着热热闹闹的迎亲队抬着老丈人往回家的路上走了,梧桐又气又脑,把帽子取下狠狠地摔在地上,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尽管媒婆回来劝说梧桐;“梧老爷,别难过啊!回头我再给你说个好的!”可此时的梧桐让这突发的事彻底弄蒙了,说:“别说回头了,就眼前的事我都不知道咋办了”。说完,捡起帽子,胳膊夹着马鞭,摇头晃脑,斜腰吊胯,两步并作一步地走下舞台,没用一点戏曲程式化的动作来表演,其目的,就是让舞台上塑造的艺术人物和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物,从行为艺术上做个鲜明的对比,以渲染此时舞台艺术人物的心理状态。
梧桐二次出场,肩背包袱胯下马,情绪虽然低落,但,跟第一次下场时的情绪,完全是两种风格。因为,梧桐把岳父接回家中后,虽然好茶好饭、好酒好菜、毕恭毕敬地想让老人家安享晚年,谁知,老人家一场大病卧床不起,让梧桐给送了终,这个空头女婿也算没有白当。所以,梧桐从迎亲到送终,前前后后经历了这么多坎坷的生活,促使这个人物性格更加成熟和稳重了。台步至九龙口,微整肩背的包袱,打马行至台口的右半部唱:“我一不缺德二也不亏心呐!不做坏事我也不坑人。对上我把老人敬,对下我把孩子亲......”这几句唱腔又一次表达了,梧桐与生俱来的和通过迎亲、给老人家送终,所经历的生活中的这些事,而造就的自己做人的观点。这几句唱腔旋律写得很好,也适合我的音域,高音假声上,低音本腔随,真假声结合,如鱼得水。而紧接的一句唱腔:“为什么偏偏交厄运......”我演唱时,把它稍作改动了!虽然,原唱腔写得很规范,跟主旋也很合拍,当然了,更有原创构思。但,我个人认为太传统了。演员应该有演员的二度创作,所以,我把原创的:“啦咪喏咪啦咪喏哆哆啦咪喏......”加升㕹,改成:“啦啡咪啦咪喏哆哆啦咪喏.....”更能表达出:“为什么厄运偏偏让我交了呢?”这句唱词的表现力。一番表白之后,梧桐要重新启程,去姑妈家中住几天,散散心去。忽然,听到哪里传来孩子的哭声,他顺着哭声寻觅,发现山下面躺着两个女人,摔得浑身是血,再哭的孩子躺着他们身边。这时候,我用了戏曲的搓步、大跳、原地翻身来表现梧桐下山救人的场景。
两个女子,一个死了,一个还有口气。梧桐把有气的女子带回姑妈家中,寻医问药,使其病情好转,才知道自己救回的是姑妈的儿媳妇李雪梅。蹊跷蹊跷:“可是真蹊跷啊!救的竟是我的表嫂,虽说表兄一命丧,总算是抱回一胖小......这段唱腔,为了更好地表达梧桐此时的心情,根据我的音域,在原唱的基础上进行了变调处理,同时融进了豫东调的演唱风格。闲聊时得知摔死的那位女子就是自己的未婚妻张金凤,梧桐悲痛欲绝。每次演到这的时候,我就特别的入戏,眼泪常常把我的妆给破坏掉,换场间隙要抓紧时间补妆。当聊到张金凤父女俩的命都够苦时,表嫂李雪梅忽然紧张起来,急问:“她的爹爹怎么样了?”梧桐告诉她死了。表嫂李雪梅大呼:“哎呀!我的爹......”梧桐惊呼:“啊!你......”这段表演我重点突出了节奏、语气、疑惑,隐约感觉表嫂李雪梅应该是张金凤。
梧桐的疑惑在最后一场,公堂上得到了验证。李雪梅状告李雪梅,表嫂成了被告,被人告到县衙胡知府那,梧桐找同学胡知府说:“被告李雪梅是咱们的表嫂,有人告她图财害命,冒名认亲,你要秉公而断哪!”。胡知府虽然说话结结巴巴,口齿不够伶俐,但为官还是清廉的。因为,他和梧桐在学馆之中就曾共同发过誓言:“一旦为官,宁当黑老包,不做狗赃官”。并要求胡知府问案时,自己能在一边听听,胡知府应允,让梧桐躲在屏风后边听听。经断案得知,原告李雪梅说被告:“她不叫李雪梅,她叫张金凤”。胡知府感觉案情复杂,随即让原告李雪梅堂下候审,被告李雪梅暂压班房,退堂!梧桐急忙出来质问胡知府:“案子刚问出点眉目,你怎么叫退堂了呀?”胡知府说:“我这点小毛病你还能不知道吗?我一着急,这嘴就不听使唤!”最后,胡知府出了个主意,稍后,再审被告李雪梅时,让梧桐藏在胡知府身后问长问短,胡知府在前面,装模作样,咋咋呼呼,二人来个双双问案,这也是传统曲艺艺术中的双簧表演,用到这里真是恰到好处,也给了我更大的表演空间,把喜、怒、哀、乐、问、听、疑、惑表现的是淋漓尽致。我哭时,一定要让观众流着眼泪在笑,而我笑时 观众一定会在擦眼泪。十几年来的各地演出中,每当演完这段戏时,我都会深刻体验到了表演艺术的反作用,在演员和观众之间所产生轰动效应,不断激励我在每场演出都要有新创意、新亮点、新发现。因为,戏曲必定不同于遗憾艺术的影视剧,虽然,我拍了不少的影视作品,可每次看播出时,都会遗憾地说:“这个地方要是这样表演,就好了!”。
有人说:“什么叫科班出身?从小就干这行,到老了还在干,这才是科班出身。”我也庆幸自己没有选错行,一辈子热爱戏曲艺术,并把师父教我的永远传承和发扬下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