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军 李怀芳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第四中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 751100)
历史课程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为目标,因而在课程的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以及后续实施上都要求紧紧围绕这一内容,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政治思想品格、道德人格和史学人格以及关键能力——运用史学知识理论来认识、解释历史的能力。教师应当响应这样的号召,尝试围绕核心素养来研究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借此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中边讲解知识,边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能力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初中历史课程很多,知识点很杂,如若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定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选择微课便是十分必要的[1]。微课能够代替部分教师口中所述的知识,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势传达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充了知识容量,从而实现优质课堂。
不论什么时候,在学习这件事上兴趣总是为先,若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就是事半功倍。在历史学习中,史料便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既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颇具有趣味性的[2]。历史史料十分广泛,除却我们知晓的时间事件与人物一说,也不乏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知识点时引用正史,使得学生见识到的不只是枯燥的知识点,还可伴随着史实进行记忆,一面增长知识,一面扩充知识储备,实在是一举两得。除却正史,野史有时候趣味性更强,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令他们自愿去搜寻相关知识,实在不失为一种督促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将史料摆在学生眼前,鼓动学生去追本溯源,去寻找干巴巴的历史概念背后的深意,不止扩充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是在训练他们追本溯源的能力,训练他们通过史料来处理和解决问题。不止在过去的事情,放在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是极为有用的。当然,在史料的选择上绝不可大意和随意,即使是引导学生去搜寻资料也该由教师划定范围,以防学生偏离方向,事倍功半,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初中历史学习也是如此,万不可一味地灌输,关键还是要学生内化吸收,将所学到的常识转化为自己的学问[3]。总而言之,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看教学效果,即看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吸收多少,从这个角度上去看,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情景并引导学生自己讨论研究解决问题。这个“多样化”体现在形式,对内容却不应有什么限制,或是举行辩论赛,或是就某一知识点进行讨论,又或者带动学生就某个感兴趣的课题去做一份数字化的作业都是可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复复习书中知识以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同时又通过搜寻相关资料扩充史实,有事例傍身。而教师在一旁作为指导,防止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偏题,为学生衡量这个问题讨论的“度”,便是真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不只对学生做相关材料分析题有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好习惯,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莽撞行事,犯下难以补救的错误。比如在秦一统中国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如何做呢?学生会进入激烈的讨论中,大家纷纷说出自己打江山、守江山的做法,原因,这样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教学使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作业,在边听边学中逐步达到历史课标中的学科基本素养的要求[4]。从课堂表现中可以看出,学生正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的时空观,能够参考史料,尝试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现象;对待历史人物也有了讨论,不是一味地以好坏来评论。学生愿意从历史出发,以史为鉴,在日常生活中愿意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核心素养培养成功的一步。这样的培养在真正实践中还受外因包括学生理解能力等一系列的影响,但作为初探它是成功的,今后还应当顺着这条路更深更远地走下去。
总而言之,要让初中历史教学更有效,就不能只顾着知识讲解,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他们有历史思维,如此才是真正提升了教学效率。学生在学到知识之后也能灵活应用,如此便契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可以对课堂形式进行转变,将微课视频、多媒体等都应用其中,再在课堂中组织多样化的活动,由此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