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中唯静,静待春暖花开

2020-12-07 03:30:55
魅力中国 2020年32期
关键词:书信类节目历史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2016年年底,全国各大卫视的新年宣传中“跨年”一词炙手可热,屡屡爆屏。黑龙江卫视首推《见字如面》合集作为“跨年”节目播出,用如此清新文艺且安静的书信类节目跨年,这是黑龙江卫视多年坚持文化追求、文化情怀的体现。在此之前,《见字如面》网络合作方——腾讯视频已率先在网络上推出了首期节目最精彩的片断,张国立、王耀庆朗读戏剧大师曹禺与画家黄永玉1983年的往来书信。两位表演者精彩的声画演绎,在三个小时内网络点击量就突破两百万、并迅速霸占了新浪微博综艺榜。这是一次网台联动、先网后台的成功试水,更是一次跨年节目的全新尝试。

节目上线、播出后迅速引爆屏幕终端,与喧闹的传统综艺顿时形成巨大反差。实力派演者的再次创作演绎、专家大师的历史背景解读还有人物情感的深度重温再现,彻底突破了受众年龄和文化界限;一封封家书、情书、密信、请愿书、自荐书,让历史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曾经辉煌绚烂的人物又一次展现出来,迸发了极强的收视吸引力,豆瓣评分高达9.0以上,单集点击量超过4000万……这个春天《见字如面》在这个春天以一股逆势而为的姿态平衡了“霸屏”许久的娱乐综艺节目配比,通过共享、共情、共鸣使观众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和收视体验。

一、大道至简,简单的方式传递了真实的情感

(一)用声音去创造,用声音去穿越历史

张国立、归亚蕾、张涵予、王耀庆、徐涛,这些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都凭借着表演深入和台词功底见长让人熟知并受人尊敬。在节目中,他们用声音塑造角色,用高昂激烈去再现历史,用娓娓道来去触摸尘封书信里的情境与心绪。让我们在感怀中“共证山河冷暖,感受世道人心”。《见字如面》以如此至简质朴的形式,把书信背后的故事变成了屏幕主角,让观者的情感跟随着故事在这个春天里不断回转。

(二)用白话去解读,让感情的文字穿越时空

节目选择了近90封信件,其中有报国之志,有绵绵爱情,更有暖暖如心的亲情。考虑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导演组将其中的古代信件都翻译成了白话文,后期配上文言字幕。白话文的翻译都力求准确,采取的方式不是直译而是意译。而文言字幕和白话诵读的完美结合,不仅使节目更加流畅、利于传播,还更好的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更好的利于观众传统文言文素养的提升,是一次极佳的古典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

(三)播出理念创新 因地制宜 实现传播最大化

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播出一般都是“先台后网”,《见字如面》在播出上首次试水“先网后台”。腾讯视频先上线,两天后黑龙江卫视合集首播;这是一个尝试,特别是创新合集、单集、单曲、混合编排和主题编排等多种方式同步推送大小屏和新旧媒体的方式,在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制播分发领域实属首次。网台融合,极大扩展了节目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电视媒体面向媒融发展的一次积极实践和探索。

(四)打破制作常态 创新制作形式

《见字如面》之所以在台网双平台上均实现了良好传播效果,是因为它打破了目前常规的节目制作常态。节目音乐的配合有效地增强了声音的感染力,与演员们前期的表演相得宜彰。在后期制作环节,摒弃了文化类节目制作中最常见的背景小片的插入,有效的回避了节目的繁杂与割裂感,采用插画方式,让声音和情绪始终能够延续而不不被打断。

二、用最直接的方式打开历史场景 映照当下

(一)用信件打开历史场景 展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每一封信都打开了一个久远而又弥新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的书信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点滴,更是国家、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字里行间,那些鲜活的心跳和炙热的灵魂刻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轨迹。《见字如面》像一扇窗户,窗外是遥远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心中孕蕴藏着的喜怒哀乐,窗内是当下我们对历史和人性的认知和思考。

(二)用书信传承文化 展现中华传统魅力

新媒体时代,社交软件成了人们通信联系的重要手段,书信已远离我们的生活,但书信所承载的文化和在传承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应该通过新的方式传承下来,信件背后的历史人文精神应该被不断挖掘和放大。那些字里行间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真理和艺术的追求,对朋友和孩子的企盼,对爱人的深情,将是人们永远不可放弃的精神伊甸园。

(三)字里行间 领略中华智慧和文字之美

鸿雁传情,书信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哲理,它在开启历史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其中的文字之美,让人享有思考和认知的快乐。诸葛孔明的《出师表》,至今仍被一代代中国人视为古代汉语的学习范文。以书信为切入点,引领大众领悟中华智慧和中文之美,既是节目创新的一种途径,也是当今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三、文化“清流”集中爆屏 持续创新方可持久弥新

2017年的春天,文化类节目持续受到关注:《国风和畅——2017首届国学春晚》以高收视、高关注度、好口碑收官;《非凡匠心》迎春开播,凭借殿堂级大师的独家技艺迅速聚拢口碑与收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余热持续发酵;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影响力和新媒话题指数持续走高。与此同时,众多业内专家也对这股文化“清流”能流多远提出了质疑。

我们认为,喜欢文化类节目的观众,大都关注节目的内容和传播价值,而真正直抵人心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小众的,面向大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面更广且黏性更强,只要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主流价值观,将力量放在做好内容上,不断提高节目内容的文化内涵,承载更多的文化传播点,创新传播渠道,在2017年的春天,我们将继续坚守文化风景线,闹中取静,静等春暖花开。

猜你喜欢
书信类节目历史
失窃的书信
打分
杂文月刊(2019年19期)2019-12-04 07:48:34
共 筑
杂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 07:57:43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