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跃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431)
近年来,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越来越快。为了进一步满足酒店行业发展的需求,各大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也要作出改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践的新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学校要强化和酒店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把产与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落到实处。只有双方实现了深度合作,才能找到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新途径。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是从1982年左右开始兴起的,酒店管理教育也为全国各地的酒店输送了大批实用性的人才。校企合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活动。而这一活动是在培养新型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开展的,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的合作,把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以产教融合为指引,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以及机构的合作与互动,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所培养出的学生符合用人单位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首先,在以“2+1”工学结合模式为主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其他模式,如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依据课程计划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短期专业实习,实行“半工半学、工学交替”,做到不影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又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其次,选择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好、对员工负责的酒店签订“订单培养”模式,以“自愿、平等”的原则,组建“订单班”,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联合,共同培养优质人才。再次,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从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酒店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相应的教材和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在酒店企业实习的岗位大多是基层服务员岗位,领班和主管等基层管理岗位很难涉及得到,学生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加大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全面贯彻“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旨在培养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应用型学科,因此,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管理技能、职业能力等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这种模式是学校教师到酒店参加生产实践,使老师通过到酒店接触现场实践而得到实践知识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针对酒店员工相关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给员工上课或与员工一起研究探讨服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帮助酒店解决生产管理中的难题。除此以外,学校在课程教学中聘请酒店的操作能手、业务骨干到学校给学生或教师上课,传授现场管理操作的经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校企合作模式应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对多家具有合作意向的酒店进行调查,充分掌握其工作环境、经营规模、公众信誉以及对实习生的管理制度,并且在满足学生实践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酒店进行协商,进而在多家满足实践条件的校外酒店中选取最为合适的酒店。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性底线,在保证自身与学生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培训、加班、薪资待遇以及岗位晋升提出明确要求,并与满足这些要求的酒店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上,企业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摆脱“育人”角色全部由学校承担,企业只是“用人”角色的错误认识,应和学校一起完成对人才的培养,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经验、耗材、实习场所,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使生产与教学同步、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同步,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共同培养合格的酒店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学习效果评估既构成了校企共建课堂体系持续改进的闭环,同时也是OBE教育范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共建课程学习产出要设计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机制,通过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对学生实际“学习产出”进行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这有利于OBE教育模式下评估学习产出的科学性和多元性,改变目前只使用理论测试评估学习效果的单一性现状,有利于如果出现问题或有新的产出要求出现,可以迅速重新从源头进行修正,然后再投入新的教学实践,实现OBE的闭环结构螺旋上升。
学校也要负起监督的责任,既要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注重与企业的协调,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合作协议管理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校企合作模式上有所创新和进步。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制定适宜的法律法规,保障学生利益的基础上达到学生与学校、企业三方的收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