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凤
(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西藏 拉萨 850000)
藏区学生本民族语言体系和符号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这必然影响他们对于汉语及其普通话的学习,形成极大的挑战,这又可能使他们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以至于很多学生完全丧失信心和兴趣。但是,对汉语学习的客观需要要求他们必须完成最基本的汉语教育,能够运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进行恰当地运用。教师也必须相应地克服困难,寻找破解之道。
高中阶段,藏族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汉语能力,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并且因为他们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等次的学校,其汉语基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朗读而言,有的学生能够流利地表达,而很多学生则只能勉强读出来,这势必影响他们进一步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带领学生过好朗读关。
(一)咬准字音。“学生们经过多年的母语习得,已经具备了母语的思维方式,养成了母语的表达习惯,此时所学的汉语,虽与母语同属于汉藏语系,但分属不同语支,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是有差异的。”学生必须要摆脱母语的干扰,直接采取汉语音拼读的方式朗读课文。我们不妨继续沿用初中,乃至小学字词的教读方式,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反复地识记、朗读。
(二)读出文体。不同的文体朗读时所采取的方式、语气、节奏感等会有所不同,朗读时,我们必须注意提醒学生读出文体的色彩。《苏州园林》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文中一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之情,而这种热爱之情区别于写景抒情类散文或者如高尔基在《海燕》一文中所表达的。为此,我们应当加强示范引领,读出相对“平、高”而带有轻快、欣赏的语气来。我们不能满足于藏族学生能够读出来的状态。
(三)读出韵律。藏族学生在表达母语时也讲究韵律,而这一点和汉语有着本质的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借他们对母语的敏感性迁移到汉语文本的朗读上来。
就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必须产生体验,才会逐步进入文本,从而理解基本内容和内在意蕴。藏族学生对汉语文本中的许多情景或内容相对陌生,根据文本内容想象、还原情境相对较难。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复活文本形象,产生阅读体验。
(一)借助媒体技术。“互联网+”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3D动画很直观地还原事物的原态。如今网络里关于苏州园林的视频、立体图示等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从中筛选适合的资源,播放给学生收看,藏族的学生就会非常便捷地在脑海里构建苏州园林美如图画的景象,从而激活体验。
(二)图示式勾勒。即采取关键词连缀法帮助学生构建认知图谱,从而还原事物原态。比如提示学生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这一总特征,认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事物,怎样突出这一总特征的,建议自己用喜欢的方式揭示出来。全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结构法等都可以作为体验的工具。
将阅读者的位置抹去,进入到作者的位置,以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或要表达的写作目的等来揣摩文本的意蕴。这是高级别的体验,越过了文本的表面,追求内在的体悟。
语用是学习汉语的根本任务,是藏族学生能够有效融入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跟进汉语地区现代文明发展的脚步,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藏族学生的实际,最主要的语用训练的手段是:
(一)微口语交际表达。营造适宜的汉语言场,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习得汉语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机会,是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亲和力、规范性,以身示范,濡染学生。请看:
师:西藏有布达拉宫,苏州有名扬天下的园林,你看那池沼和假山的布局简直是标本,处处都有图画美。
这段口语表达,教师从藏族学生最为熟悉的建筑说起,引入对苏州园林的池沼和假山的解读,并且使用了“标本”一词,即把本课的字词帮学生温习了一遍。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肢体语言,那么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二)微写作。即采取句段仿写、拟题练笔、片段改写、情节续写等手段,以灵活机动的安排,以小主题、小切口、小要求、小耗时等为操作原则,展开即时的书面表达。比如结合《苏州园林》一文“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一特点,将相应的内容改写为导游词。有素材,小主题,低要求,学生们就会容易入手。
(三)微对话。即根据教学情境,设计一些语言积累与运用方面的对话练习。比如:(师)请同学们合作,将瘦骨嶙峋、珠光宝气、一幅画等词语连起来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对话充满趣味,在趣味中习得语用能力。
当然,我们还要进一步训练学生连段成篇的能力。这种能力还是以做到文从字顺、适当讲究文采、文体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突出为准。我们千万不能拔高,以免使他们望而生畏。叶圣陶介绍苏州园林,采取总分的结构形式,按照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都能体现出图画美的架构分别说明,这里作者用了比较轻松、欣赏和赞美的语气展开一幅幅画面,简练而生动的说明语言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学生们在研读中了解到这些内容,我们便可以要求学生仿写一篇介绍某处景致或园林的文章来。
以上所说的“三关”其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藏族学生来说,我们需要全方位的细心呵护,不断地培养他们的学习汉语的兴趣,逐渐引导他们掌握汉语知识,形成汉语能力。从藏语到汉语,这两者之间的跨度较大,我们必须在尊重藏语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揣摩汉语习得规律,最终引导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为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