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2020-12-07 19:05:30软光燕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软光燕

(毕节同心农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贵州 毕节 551600)

生物学科与现代生活和科学发展有些密切相关的关系,中职生学习生物学科也是尤为重要,“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切合社会实际。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明和印证课堂所讲,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其学习兴趣。

一、生活实际对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

人们的生活实际包括过去生活和将来生活两种时态,过去生活实际即是已有的生活经历、生活知识、生活感受,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生活常识。而将来的生活实际指可能出现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习惯,我们概括为生活行为。

(一)利用生活知识作教学引言

教学过程中以生活常识中的故事等作为教学的引言,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种子的萌发”以抗战中智沉敌航的故事为引言,增强引言的趣味性,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二)利用生活常识来说明理论

有些生物学理论较难理解,通过生活举例就利于学生理解。如课本上说:“人体产热的部位包括骨骼肌和内脏,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占总热量的90%以上。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热量比安静时高出10~15倍。”我们便可联系到,冬天我们哪怕穿着羽绒服,但是在室外站了几分钟就会感觉寒冷。可是如果我们跑步,即使穿着单薄,也会热得汗流满面。这就是因为我们站立时一直处于安静状态,整个身体仅仅是内脏产热,产生的热量就会很少;而跑步时身体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不仅内脏能产生热量,骨骼肌也会产生大量热量,所以会感觉很热。

(三)利用生活常识印证生物学知识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谚语和故事,往往包含了生物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联系我们所熟知的这些谚语、故事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比如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指的就是遗传现象。

二、生物教学对生活行为的指导作用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难题,不可避免地要运用生物学科知识来指导生活行为。

(一)生物学科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生活知识

生物学教学能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只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就可对学生生活行为起到指导作用。比如我们聚会时难免要小酌几杯,你会发现有些同学剧饮千杯依然谈笑风生,有些同学几杯下肚便不省人事,有些同学喝酒上脸满脸通红,这些现象都可以用生化知识来解释:酒量的大小一般取决于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这两种酶的含量。肝脏中这两种酶含量较高的人,体内酒精的分解速度很快,所以体内的乙醇浓度不会对神经系统产生麻痹效应,从而不易喝醉。喝酒上脸的原因是体内乙醇脱氢酶含量虽然较高,但乙醛脱氢酶含量不高,导致血液中乙醛浓度上升,乙醛能够使毛细血管扩张,可引起脸潮红、心悸及血压下降,所以脸红。有人说喝酒上脸的人酒量大其实是错误的说法,因为由乙醛脱氢酶将乙醛降解为乙酸的反应是整个乙醇降解过程的限速步骤,你的酒量如何?根本上取决于你的乙醛脱氢酶含量,这个含量的大小一般取决于遗产因素,所以有些民族如俄罗斯人,天生好酒量。又比如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平原地带的人刚来到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带会产生高原反应,高原地带的人刚去低海拔的平原上时会醉氧,这两种现象都跟体内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状态都有很大的关系。

(二)利用生物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不仅能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眼界,还能提高其生活能力。比如说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后,学生就能清楚知道为什么清晨日出前并不适宜在树林中深呼吸的道理:植物的光合作用仅仅在白天进行,而呼吸作用却是昼夜不停,且夜间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因此,清晨树林中空气氧气含量较少,不宜到树林深呼吸或体育锻炼。

(三)生物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环保素养

回顾国内外的环境灾难可以看出人类利用对自然和科学的掌握,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灾难。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流失,威胁到了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因此,在中职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对当前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职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保护环境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自觉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爱国热情。在生物教学的同时渗透环境教育可以达到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相互渗透,能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意识并履行自己应该有的保护环境的责任,从而在根本上保护好环境,实现两者的共同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生物学科的指导,生物学科的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实际的支撑,我们既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实际来理解、学习生物知识,又要利用学习到的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生物学科知识更好地为我们社会进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