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梅
(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贵州 毕节 553313)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都附有相应的习题,课后习题一般反映了课文重点知识内容,同时也是对课文学习内容的一种拓展。课后习题是也是锻炼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衡量学生课上内容掌握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学习与练习,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课本知识的总结与回顾,更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知识的积累。因此,注重学生语文课后练习的导学与练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此为主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仅供参考。
长期以来,多教师在使用课后习题的时候往往是流于形式,比如仅仅让学生机械化的完成课后习题,然后给学生简单地进行讲解,学生只要做对或者完成课后习题即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课后习题并没有真正做到深挖。当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往往是对课文知识的总结或者再现,或者是对课文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或者是课文背景的更加深入的解读等等,每一道题目都不仅仅是一道题目,而往往蕴含着十分重要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是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的。特别是教师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仅仅是为了讲解题目而讲解,只关注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略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自主性,容易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容易出现厌学等症状。
每一位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前做到充分预习,那么在课上的时候就一定能够更加认真仔细的进行学习,同时由于课前预习过了,那么教师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一定是更高的,接受一定是更快的。所以说好的预习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的实际效率的。在传统的预习活动中,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预习往往是认识语文教材课文的生字词、偏僻字或者通读课文等等,对于文本的理解或者创作背景的了解往往显得就很单薄。这样的 预习效果往往不是特别好。而通过课后习题来预习改变了以往的预习弊端,因为课后习题往往蕴含着课文的主知识,是课文知识的概括与再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后习题这一块,通过让学生提前去看课后习题的情况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从而带领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有利于提升学习的学习效率。
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在遣词造句上,可谓是具有很好准确性的典范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后习题作为一种导学导练桥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那些经典词句进行反复体味。例如,在学习《猫》这篇课文时,课后习题中的第三题,是让学生体会加点词语作用,并用这些词语再说出一些句子。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后习题进行必要的导学导练,让学生重点体会加点词语含义,使学生体会相关联词句的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并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句所表达的具体语气,以训练学生语言准确的表达能力。
课文中的某些典型片段,是学生写作积累的最好例证,教师要善于会利用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比如,在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讨论,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写颐和园的。同时,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牢牢抓住一些游览颐和园的动词,以“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和走过”等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记叙事件的描写方法。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到作者都写了什么,并重点体会作者是怎么样写的。教师进行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意在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习作进行练笔引路,并将作者的创作方法,迁移到学生们的写作练习中,使学生学会基本的习作方法,促进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后习题以及给学生布置适量的阅读任务,可以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课文,主动学习课文。学生通过对课后习题的阅读,进而来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学生积极地关注课后题,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延伸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时,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是进行这样提示的,“朗读课文,说说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按照这个课后习题的提示,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们找到春天以后的那种喜乐情怀,并以此体会课文材料所彰显的那种春天美的人文特点,以使学生以读明理,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要将课后习题与课文教学内容进行紧密联系,根据课后习题的导引与导练,再依据课文中心内容,进行预习指导,语言积累,瞄准提高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目标,认真组织教学。语文教师时刻不能忽视课后习题的导引与导练作用,并将对课后习题的利用价值,提到一定高度,依托课后习题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