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文
(合肥市太湖路幼儿园,安徽 合肥 230000)
随着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强调从学前阶段开始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幼儿个性发展的培养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正处于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的幼儿在个性方面有所不同,而幼儿园是实施个性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个性发展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学前活动取决于幼儿个性特征。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极为重视,要求教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与个性差异加以尊重,以此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取决于幼儿的个性特征,其中教学的方法、内容、目标都是以幼儿实际情况为依据加以确定,并且教育的形式会受到幼儿习惯、兴趣、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影响,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幼儿的个性化特征,结合幼儿实情来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优化互动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1]。
第一,展现个性魅力。作为幼儿个性培养的黄金阶段,学前阶段的教育教学能帮助幼儿形成个性魅力及健康品格,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对幼儿的情感需求和内心认知等方面加以密切关注。每位幼儿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活跃、轻松、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留心观察幼儿的个性喜好,在此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细心关怀与呵护每位幼儿,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2]。例如:针对开朗活泼、性格外向的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其喜欢表达的性格特征,鼓励其关注自己、关注他人,进而形成理解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与人和睦相处;针对胆小害羞、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应该积极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鼓励其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借助专业的引导与训练来帮助其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
第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主要是指个体能正确理解和判断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对人际交往的本质有一定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的前提条件就是社会认知能力的掌握,这也是发展个性的关键,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后天的引导和教育。换言之,个体接受的引导和教育决定了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高低,而学前教育阶段是个体初步形成社会认知能力的启蒙阶段。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幼儿初步掌握了认知的理念与方法,但不同的幼儿在理念与方法的掌握方面有所差异,需要教师充分尊重这种差异,对幼儿认知形成的大方向加以把握,给予幼儿独立思考的权利与空间,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强硬灌输,也不能剥夺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权利,以免幼儿片面认知社会,无法获得个性化发展和自我逻辑思维的提高。
第三,控制个性情绪。学前阶段的幼儿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控制个性情绪,即:对情感和情绪形成正确、健康的控制能力,学会自我驾驭情感[3]。具体来说,教师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时,应该营造积极乐观、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受到教育的指导和环境的熏陶,在教育活动中学会感悟环境、体验学习生活,进而做出合理反应,熟练掌握情绪控制的能力;或者是正确引导幼儿,让幼儿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例如:针对幼儿之间出现的冲突或矛盾,给予幼儿开导的同时,让其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反思、调节情绪。
第四,培养良好的性格。幼儿接触和融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就是学前教育阶段,此阶段对幼儿性格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幼儿极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尤其是教师与家长的引导、评价、教育,这些都会对幼儿性格的养成带来直接影响,需要教师和家长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活动及认知变化,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直接引导或及时矫正幼儿的性格[4]。幼儿属于独立的个体,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个性,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活动中要详细了解幼儿的性格,针对性格不同的幼儿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鼓励为主,促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肯定,形成良好的性格与独具魅力的人格。此外,针对幼儿性格方面出现的偏差,教师应该采取温和高效的方式,初步矫正幼儿的性格,让幼儿形成健康且积极的性格;针对幼儿展现的喜好,教师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在幼儿学习和成长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其质量会对幼儿个性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活动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个性魅力的展现、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情绪的控制、良好性格的培养等,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幼儿提供组织得当、计划完善、目的明确的教育活动,继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个性,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