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艺
(江西省赣州市杨梅小学,江西 赣州 341000)
一直以来,提问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对其合理运用的过程中,老师能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老师通过合理的设问,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再次引入课堂学习中。总而言之,只有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提问技能,才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促使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要加强对提问技能的研究,并提高自身的提问技能。
提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简单和深刻。所以,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出质量。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入理解提问的意义,存在着问了提问而提问的问题,也就是过于重视提问的量,而忽视了提问的质量,不仅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还会让学生始终处于紧张学习状态,难以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且长时间下去,学生的负面情绪会越来越严重。因此,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要意识到形式化提问的弊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问题,确保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可以获得具有实质性的知识,并取得进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的设问必须要能够引起思维的浪花,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提问的效果。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设计的问题都十分简单,也就是学生不需要对问题有过多的思考,便可以得出答案,这样低效的问题,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其设问完全没有必要。
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在向学生提问之后,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更多合理而又个性化的答案,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但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已经设置了标准答案,这将会局限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热情,难以将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设问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等,设计层次性的提问,以此提高问题的覆盖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比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时,老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递进的问题: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为什么作者对周恩来的印象如此深?通过对层次问题的设计,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对于最后一个问题,由于其开放性较强,学生们的解答难度大,老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组内和组间的合作,得出最贴近实际的答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虽然认知能力有限,但学生们的思维却比较灵活,而且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其包容性,而不追求统一的答案。在这样包容性的提问背景下,学生们参与思考的热情高涨,这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实现对学生良好思维品格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时,设问:小女孩几次划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小女孩死时,为什么会是面带微笑?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中能找到,学生们的回答一致,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其是包容性问题,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比较多样化,老师要对学生们的不同问题进行启发和评价,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又能够确保学生所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要,能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的老师,通常其教学质量较高,反之则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因此,老师在每次提问之前,都必须要全面考虑,并精心准备。比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课文时,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设问:知音和朋友的区别是什么?伯牙为什么摔琴?如果你是伯牙你会如何做?老师这些提问都是随着学生情感的变化而进行的提问,能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的作用发挥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新课改下,提问是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老师要从层次提问、包容性设问和提问时机的把握等方面,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热情,掌握阅读的技巧,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