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

2020-12-07 19:05:30张晓宁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张晓宁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信仰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人无信仰不立,国无信仰不强。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希望。科学、坚定的信仰是引导人们不断追求崇高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内驱力。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崇高的信仰。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把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即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最高目标。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正因信仰之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信仰教育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界高度重视。

一、高职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社会发展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近年来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从经济方面来看经济结构以及就业形势等都在不断地向多元化转变;从政治方面来看,我国属于一国两制国家,不仅有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区域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从文化方面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先进文化与通俗性大众文化是同时存在的。在此种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为此种背景下如何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意识形态能够得到巩固发展,而且使其处于社会思想发展中的主要地位,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以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外界环境以及外界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很好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但是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号召力也被逐渐削弱。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意识形态教育有效开展。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所有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频率加快,导致很多无用的信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造成了较大影响。这也导致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整合。再加上很多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逐渐失去了对于政治思想的关注,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受到了较大影响。

二、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掌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

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晴雨表和风向标,高校党委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央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务必坚持把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首要突出位置,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乃至高校校园中保持强大的引领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联系的认识,帮助、引导师生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包围下保持清醒和辩证思维。

(二)结合实际状况构建网络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认识到网络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一些积极作用,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学生的思想,渗透马克思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关注,可以定期对内容进行更新,保证学生可以长期对内容进行了解。在此种情况下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开展,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不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优化师资队伍配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梯队建设

针对高校师资力量短缺,高层次人才匮乏,学科梯队建设不足等问题,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应该出台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要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通过制定严格的新进教师招聘方案,严把“入口关”,把人才引进来,把教师队伍质量提高上去,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办好思政课,最重要的是要有底气和信心,只有如此才能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底气、有自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科、研究及发展方向,重新按学科、教研室调整配置,重新将全体教师按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进行调配,不断梳理、优化教师结构与构成,夯实队伍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想要实现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需要认识到当前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学生对于该教育的态度,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当今时代发展角度出发,针对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策略。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对教育模式等进行创新,让学生可以积极地投入其中,有效促进教育开展,使更多人认识并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