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诚
(大连市普兰店区徐大屯中心小学,辽宁 大连 116000)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得近年来音乐教育广泛受到关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音乐教学中开展一定的节奏训练,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通过节奏训练增强乐感,训练小学生手、眼、耳、口的协调能力,刺激小学生的感官发育,激发小学生参与音乐课程的兴趣,打造具有律动和氛围的音乐课堂。通过将节奏训练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帮助小学生提升了音乐素养,发展了音乐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游戏是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音乐游戏以其丰富的内容、趣味的形式、有效的互动和多样化的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游戏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并以兴趣驱动小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以音乐游戏为接入点,促进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有效开展。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中音乐游戏的开展应当依循两个原则:首先,小学音乐节奏训练中音乐游戏的开展应当遵循多情景原则,即教师应当以节奏训练的目标和重点为依托,在音乐游戏的设计上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音乐游戏情境,有效烘托课堂氛围,提升节奏训练效果;其次,小学音乐节奏训练中音乐游戏的开展应当遵循师生共创原则,即教师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小学生的特点、兴趣、习惯、理解和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出发,并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生合作,共同参与,通过全身心投入音乐游戏情境,在开放、宽松、愉悦的互动教学氛围内体会音乐节奏的魅力,从而提升节奏训练的效果。
音乐表演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将学生带入丰富的音乐表演情境中;另一方面还可以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根据音乐节奏准确的表现动作、跟随音乐节奏开展音乐表演,发挥学生在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将音乐内容表现出来,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增强音乐课程的互动性,让音乐课堂“动起来”,促进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通过丰富的表演情境、多样化的表演道具、趣味的表演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表演的参与兴趣;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特长,进行合理的角色设定;另外,音乐表演的开展还应与节奏训练的主题进行充分的融合和科学的设计,将节奏训练的内容巧妙的融入音乐表演当中,以学生更有兴趣和更能接受的方式,促进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有效落地。
节奏训练强调的是学生的感官、肢体与音乐的有效配合,是学生通过聆听对音乐节奏做出反应的能力,而人体的感官和肢体之间是有直接的互相作用的,因此肢体语言动作是最直接的表现音乐节奏的方式,也是节奏训练的重要表现形式。借助肢体动作开展节奏训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节奏的聆听和感受,在肢体动作上做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一过程,发展学生感官与肢体的配合能力,增强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从而在肢体动作与音乐的有效配合中尽情感受音乐魅力,自由表达自我,实现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目的。
以《拍手唱歌笑呵呵》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歌曲中包含了很多的肢体动作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边演唱这首歌,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这种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和肢体的配合,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并通过聆听歌曲协调感官与肢体,迅速做出反应;同时,这首歌曲互动性强,节奏欢快,能够很好地烘托音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充分欢声笑语的课堂氛围中达到了节奏训练的目的。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中,形式的多样直接影响着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应注重提升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教具、音乐活动形式、音乐教育主题、音乐教学场景,可以以定期更换教学主题的形式将音乐教室进行装饰,让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环境中增强兴趣,促进音乐教育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结合多种形式,创设丰富的音乐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现节奏训练的有效开展,为小学生音乐欣赏与表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