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论

2020-12-07 19:05:30任金辉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任金辉

(许镇镇政府,安徽 芜湖 241000)

“有”“无”的概念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从字面表述来理解,易造成错误的判断。正确把握和认识“有”和“无”的关系,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有”“无”所认知的哲学道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通过一些具体分析,来理解“有”和“无”的现实含义,以及相互转化的规律。

一、全面认识“有”和“无”的真正含义

一般认为“有”的反义是“无”,这是不准确的,我们来看一下“有”“无”的准确表达。

(一)直观存在的表现。这是一种相反和对立的关系,“有”和“无”都是指意识对客观具体物质的反映,代表客观事物在意识映射中的存在或不存在,如魔术人员将球在两支手中的变化,球会出现有和无的变化,直观表现出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如开门与关门产生黑暗与光明之对立差别,这就是一般认为的“有”的反义是“无”。

(二)量值的表现内容。有和无又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有”的反面是“负有”“,负有”也是一种“有”,在量化上负有才是正有的反面,也就是说“有”“无”不一定对立的,在量化上“无”的准确的理解应是没有,即不是正有,也不是负有,就相当于数字0,这是一种中和的状态。

(三)动态平衡的内容。平衡的上限和下限表现为“有”,平衡状态为“无”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与人体的感知度来体现的,这不是简单的“有”“无”的对立。汽车车速120公里/小时,“有”快的感觉,如果合适的车速60公里/小时,这种感受到稳定平衡状态可称作“无”,如果以速度10公里/小时,这就显得很慢,相对“无”的状态可谓是负数,也称之为“有”。

“有”“无”与阴阳平衡。冷——热、高——低、强——弱等,都是阴阳中的对立关系,如何把握这个 动态平衡点,也是人的调整和大感知,就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无”。这种平衡又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个体要做出不同的调整,是一种“有”和“无”的可控波动,达到的效果,一个学会走钢丝的人,一个会驾驶的人,一个会游泳的人,平衡就是调整人与综合环境相统一,人类就是要在这阴阳变化的环境中把握平衡,驾驭平衡。

二、再看一下“有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

当“无为”的积累,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生活又会让我们产生“作为”的想法,这就是“无中生有”。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生活中看上别人骑自行车的新事物,要产生了学车的念头,这就产生了“有”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一般表现为好奇、兴奋、快乐、激动等,这样的行为结果,常伴随着风险、痛苦、失败等心理。

这个“有”风险和痛苦的状态,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当自我心态调整和物质环境的改善,这个孩子与物达到了一种稳定的驾驭状态,即在这方面是“得道”,能驾驭这个不成熟的环境,他就不会刻意为了炫耀自己的“有”的状态,新奇感消退了,重又转化为“无”的状态,这样的现象又称之为“有无相生”。从上面整个“有”与“无”转化的过程来看,那其中的“无中生有”的本意并没有贬义,而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变化,是一种成长和状态的过渡。

“有”的存在方式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态,主动是个体或群体根据兴趣,选择自我实践去研究;被动环境是被迫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地震、强加于你的战争等。这些变化须以“无”作依靠,也就是失败能及时返回 到平衡的环境下得到补充,这样的“有”才有源泉。如果迷信不作为的精神,压制探索新事物,打击冒险和开拓者,对社会发展进步是有害的,只能故步自封。

三、“有”“无”正确的价值取向

正确的方法是:在完善和规范内部秩序形态下,具备强大的掌控能力,有物质或人事条件为基础,我们应该要敢于“有”,要敢于尝试,敢于探索,并善于总结经验,厚积薄发,才能达到一种新的“无”的阶段,这就是有了一个新的突破,虽然其中蕴藏着痛苦、失败,但只要不断积累经验,最终会走向成功,重又达到一种全新的“无”的阶段,这样的社会才具有创造性。在达到新阶段“无”的状态时,我们又不能沉浸其中,又要去不断开创新视野。

成熟的“有”要以化“无”为价值取向。“有”的方式正义与否,所采取行为形成的结果会映射于个体的欲念,集蓄于欲念对客观的反映,这是一个“有”的存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平衡状况,那些不正当手段获得利益的行为,这样“有”的结果,是一种病态成瘾的恶性积累,达不到“无”的平衡,从而形成大恶而自罚。那些做过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得安宁的,因为内心的“有”总是折磨着个体的欲念,所以一些犯人被收押后,内心因为罪罚反而感到一种解脱,或者以谢罪的方式来排解。只有正义的带有探索精神的“有”,无论成败,结果都易走向平衡,达到“无”的平衡。

分析了“有”“无”概念和变化,就是要我们理解有无的道理,熟悉“有”“无”变化规律,让我们勇于直面“有”的存在,平和对待得失,失败时要融和到“无”中,不断去总结积累,再择机尝试,成功后也要渐融入于“无”中,才是真正地拥有,否则这样的拥有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也就是说“无”才是一切“有”的归宿,在平衡中发展和突破,从而让“有”和“无”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有”“无”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包含最广阔的内容,有着复杂的变化,如能更清楚明确的掌握内在的规律和道理,把握平衡,“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很好解决社会生活中众多的问题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