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项制度改革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策略研究

2020-12-07 19:05:30赵群
魅力中国 2020年50期

赵群

(河北华电曹妃甸储运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210)

引言

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中央企业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提出具体要求。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绩效考核,当前部分国企绩效评价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绩效管理重视不足、绩效评价制度不足、绩效指标制度不足、绩效评价效果反馈不足、绩效评价过程控制不足、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等。

一、三项制度改革下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对业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三项体制改革由来已久,但许多企业对业绩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从三项体制改革的深远意义进行考虑。许多绩效考评负责人甚至采取了绕过自己的绩效管理,来使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流程正规化。这导致国有企业失去了构建和实施薪酬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科学客观基础,使得国有企业在所有管理活动中难以体现效率和公平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在三项体制改革中的生产和管理持续效率低下。(二)业绩考核制度不足,业绩考核的结构和实施流于形式不具备可操作性,尚未制定全面的业绩考核制度,一些企业认为业绩考核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项简单任务,没有从更深层次考虑这项工作。与此同时,虽然许多国内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绩效评估制度,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甚至它们所进行的绩效评估完全违背了体制要求,这可能导致国有企业绩效评估中出现相当大的模糊性。

二、三项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绩效管理

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改革是三项制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一个重要而切实的问题。绩效管理结合国有企业的三项体制改革工作,是确保个人发展目标和业务组织目标有效地联系起来,按层次划分,确保员工绩效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及时准确地支持报酬分配,并将结果作为员工专业能力的实证标准。对员工职业发展的评估基于绩效结果作为其个人业务能力的检验标准。基于绩效结果作为报酬分配的结束标准,并作为收入能增能减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工作绩效评价将公司年度工作目标缩小到一个面向以绩效为导向的部门,以克服传统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突出市场规则。随着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许多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改革方面已被证明是有效的。

三、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实行标准化考核

按照“工作有标准、管理全覆盖、考核无盲区、奖惩有依据”的要求,健全完善责任层层落实、压力逐级传递的全员业绩考核体系,考核指标要突出工作实绩,以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为主要依据,充分体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完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目标要做到量化、精细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控制,最终确定适合各个职位的考核内容。完善绩效档案管理制度,企业要为每一个员工建立绩效档案。

四、创新绩效考核方法

相较于大部分私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在管理和运营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生产运营活动方面具有一套完善规范的体系,这虽然可以引导企业实现健康发展,但由于审批流程复杂而导致工作进程缓慢,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运转效率。国有企业要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绩效考核工作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高绩效考核制度的执行效果。在具体的工作中,国有企业要积极创新绩效考核方法并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还可以将绩效考核与其他企业活动相结合,以此来强化员工对绩效考核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些都有助于最大程度丰富绩效考核方法并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可以根据员工具体工作内容的性质来实施层级考核,其有助于提高绩效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有利于缩短绩效考核的周期并提高其灵活性。创新绩效考核方法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内容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进而有助于发挥绩效考核作用来推动企业实现向好发展。

五、提高绩效考核的客观性

通过提高绩效评估的客观性来协调绩效评估主要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价者来完成。一是评价者需要更高的政治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避免对考核的干扰。二是参与评估的人必须包括该人的上级、同级和下级,以确保所选人员的代表性公平。三是提高考核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绩效考核的指标化,量化各项评价指标,保障评价有细则有标准可落实。四是建立绩效考核反馈体系,定期解决绩效考核过程中的问题申诉,以确保员工评价的客观性。

结束语

绩效管理通过将绩效管理工具集成到企业自身和企业文化中,并通过调整量化规则来确定和评估绩效目标,您可以引入难度或强化规则,包括应用因素来评估目标的最终效果和完成情况,并使绩效目标管理更加量化、准确和客观,以反映目标和绩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