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桂花园小学,重庆 荣昌 402460)
前言:分层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将分层作业设计法合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小学教师缺乏对数学作业课后练习的正确认识,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会选择练习册、书本的原题,有的教师也会结合学生学习现状,为其在网上搜索一些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题型[1]。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忽略了题目设计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小学数学练习题本就没什么难度,过多的设计反而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向学生传授理论基础知识,在作业布置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数学习题等,没有优化课后作业设计。
目前小学作业布置过多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在课后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这使学生身心疲惫。例如在学习完《10内的加减法》这一课后,教师会以此为基础,从多个角度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大大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性格方面、接受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根据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布置课后作业,尊重学生个性,设计出与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相符的数学作业。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A层次的划分标准是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且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完成数学课后作业,并且完成的数学课后作业质量较高。B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均中等,也可以独自完成数学作业,但是,完成数学作业的质量中等[2]。而划分到C层次的学生基本学习能力较差,对学习没有耐心,思维也不活跃,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高,不容易自主的完成数学作业,且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相对较低。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布置有效的数学作业,在给A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过程中要重点对他们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适当延伸数学课外知识,为学生准备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题型,升华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3]。在给B层次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强化其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并且激励B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突破。在给C层次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要保证数学作业难度的适中性,适当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重点辅助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慢慢消化,通过反复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常规习题的解题思路。鼓励C层次的学生向B层次突破。
为了能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现状,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充分的掌握每个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而提升分层作业布置的效果,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自己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自身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在明确了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后,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分层方法为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题目。
比如给A层次学生的数学作业:制作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5米,0.6米,0.9米的玻璃柜台,且要求各边都安装角铁,要用多少米的角铁就够了?
B层次学生的数学作业:根据题目要求,求出该玻璃柜台要用多少米的玻璃?
制作一个长宽高都为3.6米的铁皮箱子,让C层次的学生求出该正方体铁箱至少要用多少铁皮?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这样分层布置数学作业,可以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数学练习题时所出现的差异问题,让班级中全体学生在数学习题练习中吸收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师在分层布置作业过程中要保证数学作业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在其中合理搭配灵活度较高的习题,对学生理解范围内的基础性习题进行着重训练,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逐渐提升在同一档次,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完《三位数的加法》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作业布置内容全面的前提下,对A层次学生的机械式习题练习予以适当的减少,让他们拥有充足的精力去探索和研究课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作业的全面性,而且可以为更多优秀的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空间,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中高难度的作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较低难度的作用,并且筛选一些有难度的作业给他们做,让他们可以在活力满满的环境中好好学习。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对作业进行有效的合理安排,且作业的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新颖易懂,同时还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加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有效提升,达到数学教学的本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