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铭,沈平
(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广东广州 510640)
不同于实测的空气温度,体感温度是指在考虑了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综合影响后,不借助任何防寒避暑措施,人体所实际感受到的温度[1]。体感温度在热环境调控、电力负荷预测、养生保健、体育赛事管理[2-4],尤其是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5-6],因此,体感温度的计算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例如,孙凤华等[7]引入百叶箱外温度计算体感温度;唐进时等[8]、郑有飞等[9]引入热气候指数计算中国南方城市体感温度;王欣睿等[10]引入炎热指数和风寒指数计算体感温度;刘梅等[11]以人体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体感温度。这些计算方法要么较为复杂,要么地域性较强,一个地方的体感温度公式很难应用到其他地区。2019年9月30日,中国气象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规范了体感温度的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12]。
粤北位于粤、赣、湘、闽、桂5省(区)的结合部,从经济发展角度划分,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5个地级市,区域总面积7.71万 km2,占全省的 42.9%[13]。粤北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地区,依山临江,山川多彩,江景秀丽,旅游业发达。每年7、8月粤北地区的温度明显低于广东其他地区,拥有宝贵的“凉”资源,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挖掘粤北夏凉气候资源,把粤北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助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本研究基于粤北地区1961—2018年3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暑期7、8月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中的体感温度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借助GIS技术,研究粤北地区暑期体感温度及其等级分布特征,以期为粤北地区避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粤北地区1961—2018年31个气象站暑期7、8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数据来自广东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所有数据均经过质量控制,通过显著水平为0.01的均一性检验。1∶25万广东省基础地理背景数据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采用GIS软件提取出广东省行政区边界Shapefile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及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100 m×100 m。
1)体感温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中规定的方法[12],计算体感温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s、tmax、tmin和t分别为日体感温度,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RH为日平均相对湿度(%);v为日平均风速(m/s)。
2)体感温度空间推算模型。
粤北区域总面积7.71万km2,而且地形地貌复杂,仅仅根据31个气象站点计算得到体感温度,显然无法客观反映体感温度的实际分布情况,因此还需要构建体感温度的空间分析模型,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和GIS技术将体感温度推算至更精细的网格单元。
体感温度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地理因子的关系模型[14]可表示为
其中,ts为体感温度(℃);φ、λ、h分别代表纬度(°)、经度(°)、海拔高度(m)等地理因子,函数f(φ,λ,h)是体感温度的气候学方程;ε为余差项,称为综合地理残差。
3)体感温度等级划分。
从环境卫生学角度考虑,温度24℃、相对湿度70%、风速2 m/s是夏季人体最舒适的气候条件[15]。本研究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中规定的方法进行体感温度等级划分(表1),该方法简洁有效,可反映出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对舒适度的综合影响。
表1 体感温度的气候舒适度等级划分
4)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影响体感温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t检验法进行显著性检验[16]。以一元线性回归定量描述体感温度的变化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体感温度与各站经度、纬度、海拔的空间分析模型,采用F检验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16]。
根据式(1)计算各站点1965—2018年暑期7、8月逐日体感温度算术平均值,然后再计算粤北地区各站点暑期7、8月体感温度54年的平均值,并绘制成图1。从图1可以看出,近54年来,粤北地区暑期体感温度的多年平均值为30.0℃,最高值为31.3℃,出现在2003年;最低值为29.1℃,出现在1973年。54年来体感温度的线性变化率仅为0.001℃/年,没有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54年来粤北地区暑期体感温度没有明显升高或降低的线性趋势。
图1 粤北地区1965—2018年暑期体感温度年际变化
统计可知,粤北地区近54年暑期体感温度与风速、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5、0.877 8、0.471,其中与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已经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不同气象因子对体感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平均气温对体感温度具有最显著的正影响,二者相关系数达0.877 8(P<0.01),其原因在于夏天人体感到炎热,主要是由高温引起的,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就会有热感,气温越高,维持时间越长,人的热感越明显。平均相对湿度对体感温度的正影响仅次于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也达到0.471(P<0.01),主要是由于气温高于人体正常温度37℃时,人体就要不断地通过汗水蒸发向外散发热量。这时,如果人体周围的空气相对湿度越来越高时,汗水蒸发速度就会减慢,从而让人感到闷热。此外,粤北地区体感温度与风速也存在负相关,但没有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
依据式(1)计算的粤北31个气象站暑期7、8月体感温度54年的平均值,然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体感温度与各站经度、纬度、海拔的空间分析模型:
其中,ts为体感温度(℃);λ、φ、h分别代表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m)。该模型F值为23.444 5,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该推算模型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意义,且回归效果良好,因此,可基于该模型进一步推算空间格点上的体感温度。
基于广东省1∶25万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将经度、纬度、高程等栅格图层代入式(3)的体感温度推算模型,得到100 m×100 m分辨率体感温度栅格图层;将31个气象站根据式(1)计算得到的平均体感温度与根据式(3)计算得到的推算值相减,得到式(1)体感温度空间推算模型的综合地理残差值,以各气象站的残差值为样本,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内插得到综合地理残差栅格图层。最后,将体感温度栅格图层与残差栅格图层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得到100 m×100 m分辨率网格的粤北体感温度空间分布图层(图2)。从图2可以看出,低于200 m的低海拔地区,体感温度普遍在29.0℃以上,500~700 m的中海拔地区,体感温度在24.4~25.80℃,1 2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体感温度普遍在20.5℃以下。
图2 粤北地区暑期体感温度空间分布(单位:℃)
按照表1中的体感温度等级划分标准,将2.3节中粤北体感温度空间分布划分为最舒适、舒适、较舒适和较不舒适4个区域,根据体感温度等级设置不同的颜色,制作出粤北体感温度等级分布图(图3)。
通过ArcGIS软件计算出各舒适度等级面积和比例。粤北地区“较不舒适”面积比例高达57.28%(44.177 km2),分布于200 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这些地区7、8月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离海较远,地势又低,夏季气候炎热,令人不舒适。海拔高于200 m的山地,包含“最舒适”、“舒适”和“较舒适”地区。全区暑期“最舒适”、“舒适”和“较舒适”面积比例分别达4.6%(3.548 km2)、6.35%(4.897 km2)和 31.77%(24.503 km2)。
图3 粤北地区暑期体感温度等级空间分布
1)1961—2018年粤北地区暑期体感温度没有明显升高或降低的趋势,暑期体感温度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77 8和0.471,与平均风速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体感温度随地形变化特征显著,低海拔山区体感温度普遍超过29℃,高海拔山区体感温度低于26℃,各舒适度等级占全区总面积的比例,最舒适为4.60%、舒适为6.35%、较舒适为31.77%、较不舒适为57.28%。粤北山区地形遮蔽,植被覆盖高,具有避暑纳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本研究仅根据体感温度对避暑舒适度等级进行了划分计算,需要进一步考虑高影响天气影响度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丰富程度等,对避暑旅游进行综合的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