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茜
(江西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纲要中提出的五种资源身份是一个有机贯通的整体,只有不断释放和激发这五种资源的活力与潜力,中医药才能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但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发现目前国内发表的中医药相关论文数量众多,达到13.9万余条,但大多研究的还是中医药的卫生资源身份,对中医药文化资源身份的研究明显不足。中医药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代表,弘扬好中医药文化,不仅能够为人民群众普及医学知识,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中医药文化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江西省中医药工作要点》(2018)提到:要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发挥新媒体作用,拓宽传播渠道,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2]。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继报刊、户外、广播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其凭借更多样化的媒体介质、更多样的创意形式、更广阔的媒体影响力和更扁平的媒体话语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兴起也使得学者对它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为了分析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近年来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本研究采用Excel及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相关文献的学者、学科、关键词等内容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图谱分析,力求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为研究者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实践。
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是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硕博士论文、工具书、标准、海外文献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出版平台。目前国内评定职称所说的中国期刊网指的就是CNKI,鉴于其在国内的知名度及数据库的完整和全面性,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
拟定检索式:主题=“中医药文化”or“中医”or“中医药”并且主题=“新媒体”,将检索文献的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以refwork的格式导出,命名为“download—新媒体中医药文化”,再将数据导入Citespace中,通过软件计算,从年度发展趋势、核心作者群体、期刊分布、及高频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得到目前新媒体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
本研究根据上述检索式共检索到152篇文献,随后将数据进行人工筛选,剔除撤稿论文、会议通知或与主题关联度不高的内容后得到111篇有效文献,其中硕博士论文11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评论5篇,期刊论文93篇。
对有效文献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图1,结果表明:①2011年以前的文献数量为0,虽然新媒体和中医药文化相关研究都在有序开展,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研究还未起步,这一阶段为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的空窗期;②2011-2014年间陆续有相关研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但数量都非常少,每年只有寥寥数篇,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戚广崇在2011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中首次提出利用互动性强、传播迅速的微博普及中医药知识[3],之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毛嘉陵于2013年提出运用博客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媒介平台[4],二者为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可以称作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的萌芽阶段;③2015-2019年间文献数量增长比较迅速,这可能与我国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一定关联,这一阶段可以称作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的发展阶段。但就整体而言,近两年该领域的发文数量仅维持在30篇左右,离繁荣期还相差甚远。
图1 我国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领域发文趋势
通过对111篇文献的来源刊物进行分析,发现发文数量在4篇或以上的刊物只有5种(见图2),其中《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发文数量为7篇,位列第一,《中医药导报》紧随其后,发文数量为5篇,《中医药管理杂志》《青年记者》《中国中医药报》的发文数量均为4篇,从发表刊物的类型来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医药导报》均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类专业期刊,《中国中医药报》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中医药行业唯一的权威性报刊,其定位介于专业和大众读物之间,《青年记者》则属于新闻专业类的核心期刊.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的研究不光受到中医类专业期刊的青睐,从传媒的视角切入该主题也会有比较深入的见解。
图2 我国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领域发文期刊
在Citespace中,选择“author”为节点类型,设置演算阈值为2,剪枝方式为Minimum spanning tree和prunning sliced networks法,得到图3,生成节点18个,节点之间连线7条。一个节点代表满足最低阈值要求的作者,所以共有18位作者的发文量大于等于2,且字号越大的作者代表发文量越多。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中医文化为研究方向的何清湖教授为例,他作为共同作者连续在2018年发表3篇该领域的相关论文,其中两篇发表在CSCD期刊《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5-7]。每个连线代表发文作者之间的关系,连线越多说明联系越密切,可能来自同一研究机构或者合作单位,例如尹忠慧、房家毅、刘美含和张继红4位学者均来自河北中医学院,他们在2019年连续发表2篇该领域相关论文[8-9]。但从发文作者的合作情况来看(Density=0.0458),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密度不高,不同机构之间的跨学科合作还非常不足,研究者们未来需要在研究主题上开展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使新媒体时代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产生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进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通过对111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得出排名前五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10篇)、湖南中医药大学(9篇)、河南中医药大学(9篇)、南京中医药大学(9篇)和湖北中医药大学(4篇),数据表明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的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医药院校,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成分,应当引起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只有这样,中医药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才能绽放异彩,得到更多的推广和认同。
图3 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领域发文作者可视化图
图4 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领域发文机构分布情况
以Keyword为节点类型,设置演算阈值为2,剪枝方式为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出现次数大于等于2的关键词分别是新媒体、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中医文化、传播、微信、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传播策略、文化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文化、人才培养、科普、中医药文化传承、亳州、大众传播、现代语境、传播伦理、名老中医、新媒体传播、融合发展,共22个,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中心性(中心性代表该词在其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中心性值越大,表明其他关键词与之相关性越高)大于等于0.1的有新媒体、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科普及传播伦理,共6个。关键词聚类表明,目前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中医药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构成这一主题的关键词主要有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播、大众传播、传播、传播策略、微信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增添了新的媒介,传播媒介作为传者和内容之间的有效链接,对传播效果有直接影响,如何运用恰当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把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成为研究者比较关心的话题。②中医药文化在高等院校的传承,构成这一主题的关键词主要有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承等。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是重塑中医药形象,重拾中医药自信的重要抓手,研究者致力于通过新媒体手段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使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图5 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
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整体发文数量严重不够,说明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还不够。当前国家层面上十分支持新媒体融合文化发展,研究者应当将政府号召融入到科学研究中,力求形成实践性强、具备推广效果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繁荣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专业性较强的中医药类期刊,成果影响力有限,多为普通期刊,但笔者在整理文献过程中发现该领域的文章也较受新闻类核心期刊的青睐,研究者可以新媒体作为突破口,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机制、效果等进行深入论述,扩大成果的影响力。
该领域的研究者普遍集中在中医药院校,其他机构的学者鲜有加盟该领域的研究,这对该领域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当前,跨机构、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新媒体时代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迫切需要各个研究机构的资源互补、协同合作,形成众多学科交叉、渗透、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果。
中医药文化融合新媒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同质化倾向比较突出,普遍都是应用型或对策型研究,较少涉猎关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性或原创性研究,表明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迫切需要新视角和新方法的介入。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对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重塑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值得广大学者深入探究。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各机构和科研团队应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针对中医药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原创性研究,推动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