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
摘 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博物馆要发挥好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合理进行教育性展览的规划和设置。文章在阐明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基础性特征、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活动科学的组织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相关问题;组织策略
在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愈来愈多的人渴求更新既有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博物馆作为公益性和社会教育性机构,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广大民众的教育职责,定期组织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教育性展览活动。
1 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征
博物馆教育性展览主张针对有自我提升需要的人进行及时的教育信息共享传输、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从而发挥出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的社会教育功能。而教育性展览的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展品呈现,进一步达到对受众群体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分析,接受教育的个体,其社会地位、文化素养、生活环境各异,对应的知识获取动力和内容理解程度等也不尽相同。所以说,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人群筛选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引导模式。即要求博物馆预先深入调查和明确把握不同目标群体的特殊性,并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既有的文化素养、所处的生活环境、身心生理的特征等,进行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活动设置,多使用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讲解知识、技能和理念,使大众可以快速有效地掌握并自然地贯穿融入到自身的知识架构和思想体系之中,为今后参与多元化的社会实践等指引方向。
2 博物馆教育性展览中要关注的相关问题
教育性展览的重点在于对受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发挥必要的纠正效果,在此期间,要求相关管理者把握受众的需要,通过多重途径去收集完善的素材,持续强化受众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从而不断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绝不止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还需要定期获取受众个体的受教育反馈结果,方便日后针对自身既有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针对性整改,包括信息内容、覆盖规模、组织形式、传播路径等,进一步达到预期的目标。
2.1 明确教育的对象
在组织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活动期间,第一要务就是锁定具体要进行教育的对象,随后有针对性地筛选匹配展览设计和教学引导方案,从而获得更加理想化的教学成效。而要锁定受众的目标群体,还应该先保证各个受教育个体的学习需要、行为品质等基本一致,随后再按照既定的标准尺度进行教育范围的适度扩大,诸如受教育者的年龄、民族、社会地位等,从而逐步增强这部分教育性展览的包容性和每次展览中受众群体的数量规模。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到馆内参观和接受教育的实际人员数量达标,还需要考虑各个受众人员的居住地点、信息获取模式、社交范围等,再通过互联网、社区信息站等来定期更新展览消息,以吸纳足够的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2.2 确立展览的主题
在进行教育性展览活动规划期间,还需要设置适当深度的主题,进一步设计出详细的展览层次和生动的教育情境。通常状况下,教育展览活动主题就是借助展品来传达更加深刻的情感和理念,并搭配一定抽象性的概念解说。至于对应的展览形式和表现模式则更加多元化,诸如在进行各个领域知识点展览时,可以引入一些特定知识或是理论体系内已然被证实的客观事实,还有就是一些具有明确规律性和系统性的原理性知识。由于展览内容、受众群体、教育目标等各异,所以各阶段筛选出的展览主题和想要表达的侧重点都会不尽相同,如某些展览注重于呈现出主题不同层次的内容,或是阐述对各个层面的独特理解;一些展览则着重凸显主题中的一层内容,或是一个重点环节,并且在学习方式、内容、规范标准等方面分别提出特定的要求。
2.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环节中,还应该结合实际灵活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旨在充分激发受众群体各种感官反应,令他們主动透过多个层面去分析眼前的展览内容,保持长时间的观赏新鲜感和兴奋度,加快对新知识的接受进度,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成效。当前博物馆教育性展览中经常引入的教学方式,基本上会做到和展览构想相互贴合,即令不同感官反应、教育目标、主题层次内容等有机结合,分别处理好前期的问卷调查、现场中的观点探讨、主题讲解、角色扮演、专项教育等工作任务。至于教学引导模式和辅助设备的选择,则更应该照顾到教育性展览的设计全局和目标方向,争取规避一系列不良影响,特别是某些有声设备或是游艺性设备给观众带来的过度吸引。这样一来,受众群体才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教育性展览项目之中,加大对对应教育问题的重视,令馆内各类教学方法分别达到应有的价值功效。
3 现代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活动科学的组织策略
博物馆的存在意义便是配合各类展览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进一步发挥出对不同个体的教育功能,因此强化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是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基础。
3.1 展示更有特色的内容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文化载体,且各个地方的博物馆都保留自身独特的藏品资源,有着明确的主题内涵,以及呈现出特定的质量和数量优势。例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就拥有特色鲜明、影响世界的巢湖鱼龙化石标本,其应因此设置特定范畴的区域和系列,并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进行生动性的感知情境创设。如此一来就可以吸引更多本地和外地人前来参观,包括学术专家、基层参观者、广大青少年群体等,他们都会在认真观赏的同时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从而使博物馆顺利发挥出必要的教育功能。
3.2 设计出更加丰富有效的展览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存在意义绝非单纯地进行既有展品的静态呈现,而是要深入挖掘每个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经历。在此基础上,各地的博物馆要全方位使用光、声、电等渲染技巧,增加互动交流。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就开始大力设置多媒体互动、4D影院、时空隧道、电子书阅览等活动平台,力求全面调动现场观众的自主参与欲望,令他们在实际体验中加深对不同展览的认识,从而有效弥补传统静态展览中的种种缺陷。
3.3 适当增加一些临时展览
大部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展厅都是长期固定的,很难临时予以系统性调整,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利用临时展览加以拓展完善。临时展览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优势,且不会消耗过多的成本费用和时间精力,兼备较强的针对性应用实效。博物馆管理者应当调查明确各阶段参观人员的需要,随后将传统文化节日等作为关键切入点,尽量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些临时展览活动,以增加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在2016年组织了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主题的临时展览活动,借助多元和逼真的展品以及细致性的讲解分析等,令更多观众熟悉羽毛和身体结构的演化,以及飞行的起源等重要的科学问题,赢得较高的认可度和支持。
3.4 做好对外的宣传推广工作
即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加强宣传,令观众及时得知博物馆最新的展览动态之余,利用媒体的权威性来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博物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还借助微信、微博等主流平台以及官网网站等,实时更新本地的国土信息、科普资源、科研成就、参观咨询话题,令广大观众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通过电脑或手机,自由点击和了解博物馆最新的展览陈列状况,令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多元化和广泛化的渗透。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推出专门的宣传册或是志愿者手册等,以对博物馆和对应的展览活动进行及时、深入的推广宣传。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性展览可以辅助博物馆竭力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基于此,今后各个博物馆当基于不同展览的特征、展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以往丰富的陈列设计经验等,总结各个展览可以发挥出的教育效果;同时引入更加先进有效的教学技术,促使教育性展览更好地符合教育工作的全新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周进.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宋娴.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张丽.数字化时代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