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枢通胃理论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与治则

2020-10-10 01:08:54王亚杰从禹杨洋魏玮
环球中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焦安神健脾

王亚杰 从禹 杨洋 魏玮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RomeⅣ[1]标准将其定义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频次或粪便性状的改变,并根据患者的主要异常排便习惯,将其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而国内最常见的是腹泻型,因其发作频繁、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活困扰。目前,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且易复发,远期疗效不佳。而中医在治疗IBS-D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效果好、费用低、不易复发、患者接受度好的优势。

IBS-D在中医学中没有专名,按其症状可归属于“泄泻”“腹痛”范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泻,当脐而痛。”言明泄泻病在大肠,感寒而作。《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说明痛泻乃脾虚肝旺所致。《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说明泄泻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故IBS-D病变部位在大肠,与肝肾、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课题组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当代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调枢通胃”理论,即通调脏腑之枢脾胃、开阖之枢少阳、神明之枢心脑,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调枢通胃理论适用于指导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它强调气机通畅、神志安和、纳化有常,以达机体整体调控稳健的状态,与现代医学 “脑—肠—微生态轴”强调的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网络与肠道微生态三者之间的动态关联相一致[2]。调枢通胃理论已用于指导治疗很多疾病,如功能性胃肠病、上消化道出血、抑郁症等[3-5]。本文从“调枢通胃”理论出发,探讨IBS-D的中医发病机制及其与脾胃、胆与三焦、心脑的关系,并提出健脾化湿、和解少阳、安神益脑的中医治则,以期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健脾化湿——调脏腑之枢

IBS-D的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变化是脾病与湿困,致大肠传导失司,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故若病在脾胃,治疗时应注重健脾与化湿。刘学成等[6]观察健脾祛湿方治疗IBS-D患者的疗效,发现治疗组(口服健脾祛湿方)有效率90%,明显大于对照组(口服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77.5%。靳继伟等[7]观察健脾化湿颗粒对IBS-D动物模型的影响,发现健脾化湿颗粒可通过降低IBS-D大鼠结肠黏膜5-HT含量,减少结肠5-HT3R的表达量,减弱5-HT3R神经元兴奋性,从而改善内脏痛觉敏感状态,消除肠道症状。因IBS-D的根本病机乃体内湿邪困遏脾阳,滞于肠道,故健脾化湿的运用应贯穿于其治疗始终。

2 和解少阳—调开阖之枢

很多IBS-D患者伴有精神障碍,在焦虑紧张,或暴怒之时易发痛泻,所谓不通则痛,痛泻也多因气机受阻,滞于中焦而发,“调枢通胃”理论认为,少阳为人体阳气的转枢点,连接表里经脉,主司阳气出入,为开阖之枢,而胆和三焦均属少阳,胆行春之令,其气主升,主枢以启动气机运转,三焦主通行诸气,通调水道,胆与三焦共同维持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若胆气不升,三焦气机阻滞,影响肝之疏泄,致肝胆气滞、或郁而化火,或肝木乘土,脾胃升降失司,则会出现腹部胀满,攻冲作痛,大便泻下,另外,胆司勇怯、主决断,胆气虚怯者易受某些不良刺激的影响,即胆腑决断功能无权的表现,惊则气乱,气血失和,心神受扰,而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正如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三焦为全身水液上下输布的通路,若水道不利,就会出现水液输布与排泄的障碍,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总体来说,若情志失调,致肝怒暴涨,胆气虚怯,三焦气道阻滞,则一身之气循化失常,发为泄泻,故调开阖之枢的关键在于和解少阳,更要注意情志的调畅。

赵丹阳等[8]用柴胡疏肝散治疗IBS-D患者,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合思密达,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发现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柴胡疏肝散在治疗IBS-D有显著效果。张铮铮等[9]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散对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胆囊收缩素(CCK)的研究中发现,加味疏肝散可降低结肠黏膜中CCK的含量,从而延长模型大鼠粪便中水的吸收时间,减轻粪便的水份量,减轻肠功能紊乱。李力强等[10]用左金丸合四逆散辨证治疗IBS-D,对照组口服奥替溴铵片,发现治疗组症状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肝郁脾虚证治疗效果最好。以上均说明少阳开阖之枢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有着紧密的联系,表明在IBS-D的治疗中,和解少阳为其重要一步。

3 安神健脑—调神明之枢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中言:“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需也。”在调枢通胃理论中,心脑共同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为神明之枢。而心脑与胃肠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医方面,有脑肠轴的概念,是一个可以把大脑和胃肠道连接起来的双向调节系统,其中脑肠肽在IB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这是一类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或调质双重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可直接参与调节胃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胃肠道功能[11]。研究表明,其分泌和表达的异常可导致内脏高敏和胃肠动力紊乱,从而产生IBS腹痛、腹泻等症状[12];中医方面,很多经典都有关于脑肠关系的描述:手阳明经筋“上额角,络头部”,手太阳经筋“连目外眦,上额,结于额角”,说明脑与肠道通过人体经络相连;《灵枢经》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即脾胃大小肠化生的气血津液为大脑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脑肠在病理上也会互相影响,如《素问·阳明脉解篇》曰“阳明者……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此即阳明病甚而致癫狂。临床上有报道脑出血后的患者便秘发生率在50%以上[13],均说明脑肠可以互相影响而发病。而在IBS-D患者中,存在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的人约占60%[14]。尤其是重度抑郁症,焦虑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发生在20%~50%的IBS患者中[15]。故在面对IBS-D患者时,不仅要看到其外在症状,更要察觉其内在精神心理变化,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因素对消化道的生理反应机制、患者消化道症状的主观感受及疗效的影响较大[16]。

张葆等[17]用健脾安神汤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IBS-D,对照组只采用盐酸舍曲林,治疗一月后对照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7.88%高于对照组74.63%,说明健脾安神汤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IBS-D的优势较为明显,可有效缓解胃肠动力障碍,提高疾病恢复率。王耀[18]采用疏导宁神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组(76例)采用中药复方,对照组(30例)口服丽珠肠乐胶囊合谷维素片,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张洁等[19]观察健脾安神中药汤剂对IBS-D模型大鼠的影响,发现健脾安神组方中药能降低IBS-D模型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提高大鼠腹部回缩反射的阈值,从而降低内脏高敏感性IBS-D模型大鼠的肠道敏感性,改善腹泻症状。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58岁,2018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腹痛腹泻3年。自诉3年前与人争执后发生腹泻,此后每日大便3~5次,晨起大便尚成形,渐至大便稀薄成水样,色黄,质不黏,每次大便前1~2 小时出现脐下隐痛,便后觉舒,3~4 小时后又有便意,且情志不畅时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如此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伴排便困难,肛门下坠感,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眼干,口干,纳差,反酸烧心,乏力自汗,四肢发凉,眠差,入睡困难,易惊醒,醒时心中悌悌,夜尿频,色清量多,面色萎黄,舌质黯、苔白腻、舌底脉络青紫,脉细弱。既往体健。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治法:健脾疏肝,补肾宁心。处方:补骨脂30 g、肉豆蔻30 g、黑附子先煎10 g、太子参30 g、黄芪30 g、生牡蛎先煎60 g、乌梅15 g、炮姜炭10 g、炒酸枣仁捣碎30 g、龙胆10 g、合欢花30 g,6剂,水煎服。

2018年10月25日二诊:仍四肢发凉,便前腹痛,大便质稀,余症好转,舌质红、脉细数。上方黑附子增至24 g,加炒白芍30 g、炙甘草30 g,继服2周后,患者大便已成形,每日大便1~2次,便前未觉腹痛,继予上方12付,巩固治疗。随访患者半年,未再复发。

按 笔者团队认为该患者病机变化核心为肝郁脾虚,心惊胆怯,病久及肾。病位在肠,与肝胆、脾胃、心肾诸脏有关。患者生活压力较大,平素性情急躁,情志不畅,使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犯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腹泻、纳差、反酸烧心;肝失条达,气机不畅,阻于腹中而见腹痛;纳化失常,化源不足,而见面色萎黄、乏力自汗;肝郁化火,耗伤津液而见眼干口干;脾失健运,生湿生痰,加之肝胆共司勇怯,肝气瘀滞,影响胆汁排泄,变生胆郁痰扰之证,见心中悌悌、失眠、多梦易惊;日久伤及肾阳,下元不固,见四肢发凉,见夜尿频,色清量多。综合辨证为肝气不舒,心胆气虚,脾肾阳虚之证,治宜调枢通胃之法,从肝、脾、心、肾诸脏着眼,理气化湿、补益安神同施,故用补骨脂、黑附子、炮姜炭补肾助阳、温中止痛,太子参、黄芪补气健脾,肉豆蔻、乌梅涩肠止泻,龙胆疏肝泻火,生牡蛎重镇,与合欢花、炒酸枣仁共用以宁心安神。二诊患者仍脾肾阳虚,加大黑附子用量,增其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以炒白芍、炙甘草,发挥其柔肝止痛之功。三诊诸症好转,效不更方,巩固治疗,以免复发。

IBS-D的发病与精神心理有着莫大的联系,病程往往反复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带给患者一定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无形中又成为其发病的诱因。因此,在临证治疗时,当兼顾患者的心理状况,缓解或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调整情绪和行为,达到长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临床强调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告诫患者自己为司令,当占据治疗主导地位,医生是参谋,与患者密切配合,引导患者从日常生活做起,禁烟、酒、茶、辣椒及生冷刺激,一日三餐养成规律,注意晚餐不能吃太饱,平素与人为善,保持心平气和,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5 结语

国医大师路志正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经典总结出治疗脾胃病的18字箴言——“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20],而调枢通胃理论充分继承路老精髓,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创新,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完美结合在一起,其立足于脑肠轴学说,其中,脏腑之枢脾胃、少阳之枢胆与三焦、神明之枢心脑,为该理论的三个核心内容,该理论应用于治疗IBS-D时,主张从脾胃、肝胆、三焦、心脑入手,并将“健脾化湿、和解少阳、安神益脑”作为其基本治则,有望成为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IBS-D的方向之一。本文以“调枢通胃”理论为指导,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发病机制,并总结出健脾化湿、和解少阳、安神健脑三大治疗原则,以期为提高功能性胃肠病的防治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三焦安神健脾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 11:19:40
老年健脾操(一)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7:32
老年健脾操(二)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34
老年健脾操(四)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3:38
老年健脾操(三)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2:26
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丸”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8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6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