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专家与技术优势,依托学科平台,大力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为当地引智“输血”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小康做出了突出成绩。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第三方机构对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的评价结果为“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系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拥有多个国家道地药材、中药过程控制技术、中药临床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和基地。该院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中药材产业扶贫为抓手,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左二)带领院中药 材专家在山西五寨县调研中药材黄芪种植情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右二)带队赴贵州 柞水县考察野生中药材,指导中药材产业扶贫。
发挥“国家中药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中心”技术优势。编制《2020年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指南》,并由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印发各省和县农技中心,为在疫情防控期间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做好中药材生产发挥重要作用。编制起草《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由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征求意见及会商,同时积极为有关部门“支持贫困地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组织行业专家起草“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编制了苍术-玉米间套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连翘仿野生种植技术规范、川芎-水稻水旱轮作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等56项,为科学种植中药材提供了技术指南。
因地制宜,基于各地中药材道地性特点加强技术指导。制定了《贫困地区生态适宜种植中药材推荐目录》,在安徽金寨、陕西宁强等贫困地区推广示范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33万余亩,在三区三州34个县开展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当地中药材种植相关人员3800多人次,提升了种值人员的技术水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专家在扶贫对口单位山西五寨县考察中药材加工车间。
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专家在山西五寨县了解分析黄芪质量。
撰写《山西省五寨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区建设方案》,持续高质量地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水平,创新探索生态种植等思路,为开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提供重要指导。在山西五寨,与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调引进的中国中药(五寨)中药饮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于去年全面启动。
提供中药材质量追溯技术服务。依托“中药材供应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流通生产主线,指导、监测、检测、追溯等开展服务,提高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全过程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种植户等提供技术服务。目前,该平台已经服务22个省(区)的200多家企业,60个贫困县,促进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进展。
推进定制药园、示范基地等建设。起草了定制药园建设规范、示范基地遴选技术要求等,持续选派专家干部挂职指导当地中药材种植,指导当地中药种植品种提质升级。中药材黄芪是五寨县道地药材,帮助进行良种选育、实地种植指导等,促进了黄芪产业的发展。目前已达到一定规模,每亩纯收入可达2000~2500元,是当地种植传统农作物收益的2~3倍。
引导附属医院与扶贫单位签署定制药园协议,保障当地优质中药材销路,提升贫困农户经济收益。西苑医院与山西省五寨县签署“定制药园”协议,连续两年协议采购量各30吨,2020年已经完成13余吨。广安门医院研究决定,自今年起与山西省五寨县新签定制药园协议,涉及黄芪、柴胡等品种。组织西苑、广安门、望京、眼科四家医院药剂科及中药材饮片企业赴贵州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如施秉县、兴仁县、剑河县等贫困县,建立太子参、茯苓、薏苡仁等中药材定制药园,为当地发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