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爽 许琳莉 王琳
(1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62;2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养老问题十分严峻的状态。据报道,2025年将突破3亿,60岁以上人口无论是总人数还是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在逐年攀升,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峻[1]。传统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由于多种原因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出让老人“老有所依”的功能,因此诞生的养老机构也存在着各种弊端,而社区养老主要是吸收了家庭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优势与可操作性,在社会中全面集中不同养老模式的发展优势,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针对人口老龄化拟定全新养老模式[2]。所以,我们要完善社区养老体系,以便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本文调查了高校大学生群体对提供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意愿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的方式,以初心使命教育为根本,分析“高校大学生+社区养老”模式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全国范围掀起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热潮,而敬老爱老一直是中华民族所遵循的对待老年人的初心,将“初心使命教育”与养老志愿服务有效结合,为解决当今养老服务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模式。让空巢老人不再空巢,让大学生在养老志愿服务中提高思想觉悟、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同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同时,也能学习优秀文化、积累实践经验。
子女少、子女在外地等各种原因使子女不能在家照顾老人,这导致社会上很多老人猝死家中几天无人知晓的现象的发生;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又有不少虐待老人的事件让人寒心。此外,即使子女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来照顾或者养老院的服务很让人放心,但不少老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情怀,他们喜欢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不愿意离开。各种原因交融错杂,使养老服务面临极大的阻碍,急需新型养老体系改革的改进和完善。
(1)于大学生而言,参加社区养老志愿服务,能从校外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不忘敬老爱老的初心,还能从阅历丰富的老年人身上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传承优秀文化。(2)于老年人来说,大学生志愿者不仅能从生活上给自己带来便利,更能消除自己的孤独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3)于社区而言,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本文的数据基于对某大学在校大学生开展的线上和线下随机问卷调查活动,问卷内容包括对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认知情况、对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意愿程度、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实际参与次数以及提供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形式四部分。此次调查共获得了427份线上和线下问卷,包括424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5.6%的大学生没有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经历,14.4%的大学生有过这种经历,这说明大学生参加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还不是一种大势。对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认知情况的统计数据表示,高达92.4%的大学生对这项活动十分陌生,这体现了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中间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大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此外,有385人愿意到社区进行养老志愿服务,在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形式上,有301人选择了聊天陪伴,有348人选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有197人选择了节目表演,35人选择了其它(见图1)。
大多数大学生对这种新模式持支持态度,希望以后可以多多参加。不少同学表示,现行的志愿活动大部分存在“走过场”的问题,而在该种模式下,要求学生走出去,激发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帮助老年人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部分大学生考虑到自己缺乏照顾老人的经验,不够专业,遇到突发情况,不能够正确处理等原因没有对这种模式持支持态度。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来缓解老人内心的孤独,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借助自身优势,通过节目演出来丰富老人业务文化生活。还有部分大学生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的便利,通过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利用互联网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利。
此次调查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对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了解不是很多,参与的次数也非常少,但他们愿意有机会去社区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对于“高校大学生+社区养老”这种模式非常赞同,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为解决养老问题贡献力量。
国家要在初期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相关部门,打造相关平台,保证制度化、合理化。另一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可以结合“时间银行”模式来辅助“高校大学生+社区养老”模式,即志愿者通过对高龄、空巢、特困等老龄群体提供服务[3]。两种模式结合,可以得到更多大学生的支持,让大学生在初心使命教育背景下,践行责任与义务,提高社会参与度。
社区要同时做好老年人和大学生的双向工作。一方面,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组织要经常了解社区老人的生活状态,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帮扶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社区要对进行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培训。通过针对性培训让大学生熟悉入住老年人身心特点,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服务,解决其服务效果有限的问题[4]。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方,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支持服务[5]。高校可以通过校外建立合作关系、校内提供参与渠道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有效的帮助。一方面,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发布服务需求信息,接受服务方可通过平台对学生助老服务项目进行审核和评价,形成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和反馈管理闭环[5]。另一方面,校内成立相关志愿服务部门。一是加大对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为有疑惑的大学生解惑;二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信息支持服务包括志愿精神、交流方式、老年人身心特点等,解决大学生经验不足问题。
大学生要牢记敬老爱老的初心,踊跃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及时捕获适合自己的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要虚心接受培训,要认识到自己在照顾老人方面经验的匮乏,提升社会对养老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因此,大学生要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消除大众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偏见,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初心使命”回归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爱老的本心,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大学生志愿者能有利用课余时间,从校内走到校外,为老年人带去温暖,为解决养老问题贡献一份力量。老人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兼并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的社区养老,结合高校大学生这一有利资源,打造出的“高校大学生+社区养老”模式,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校的高度配合、社区的紧密对接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定能发展地越来越好,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