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睿 黄波
摘 要:《健身教练》专项课程在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但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培养的学生还不能良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那么如何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精准匹配社会需求,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四部分对《健身教练》专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研究,建议后续课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等不断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关键词:健身教练 教学体系 专项课程 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a)-0064-03
Abstract: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fitness coach" is in full swing in some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e teach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the trained student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employers well. Then how to make the trained students accurately match the social needs after graduation is a problem that we urgently need to solve.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this paper optimizes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fitness coach" from four parts: teaching go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ollow-up cours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an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should be constantly upda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Fitness coach; Teaching system; Specialize course; Optimization
1 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健身需求的增加,我国健身行业健身行业方心未艾,各大城市的健身俱乐部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来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随之整个行业对专业人才求贤若渴,其中健身俱乐部对健身教练需求量最大,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使命,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开开设健身教练相关专业和专项课程,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健身行业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通过对健身教练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明晰课程内容要素;理清课程内容要素间关系;提炼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为健身教练专项课程的不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以课程教学体系为篇名进行搜索,发现此项研究较多,但是体育类课程教学体系优化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此外研读了教学论、课程论等书籍,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2 访谈法
从《健身教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四方面展开,访谈了广州体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北师大珠海分校相关专业教师,以及5名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师,获取了一手资料,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 研究结果
3.1 《健身教练》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
3.1.1 课程教学目标现状与分析
目前A校《健身教练》课程的教学分为四部分:《健身教练Ⅰ、Ⅱ、Ⅲ、Ⅳ》,四部分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
《健身教练Ⅰ、Ⅱ》课程教学目标均提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健身教练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懂得健身器械、自由力量器械的使用方法”。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重叠。
《健身教练Ⅲ》课程教学目标涉及增肌与减脂的基础理论、营养摄取、功能性训练、谈单技巧。此部分目标更加联系实际,满足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部分学生学完课程会提前进入校外俱乐部工作,不利于后续课程开展。
《健身教练Ⅳ》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表述,该部分教学目标与《健身教练Ⅲ》目标部分也重复,还需进一步区分。
3.1.2 课程内容的现状与分析
《健身教练》课程内容的现状表现为《健身教练Ⅰ、Ⅱ》课程部分内容重复,课程内容区分度和进阶度不明显,两门课程中都以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内容;《健身教练Ⅲ、Ⅳ》在增肌与减脂、功能性训练、筋膜放松内容交叉。
3.1.3 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状与分析
《健身教练》专修课教学方法的选用,除了常用的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实际模拟法。但是在对学生意志品质、抗压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中缺乏相应的教学手段。
3.1.4 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分析
在剖析《健身教练》专修课教学评价时,我们发现教学评价种类单一,以“总结性评价”为主。
3.2 《健身教练》课程教学体系的新构研究
3.2.1 课程教学目标的新构
知识目标包括:通过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人体骨骼和主要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熟练掌握抗阻、有氧、拉伸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健身人群体适能的测量与评价;熟练掌握健身计划的制定;熟练掌握小器械的使用和小团体课的编排,了解健康与运动的合理营养,掌握私任教练销售流程和谈单技巧,了解健身健美运动裁判知识。
能力目标包括: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具备抗阻、拉伸、有氧训练技术科学指导的能力;小团体课的组织编排能力;健康体适能测评与建议的能力;健身训练方计划制定能力,抗压和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
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态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在实际的制定中,每学期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方面进行表述,避免课程的教学目标互相重叠。
3.2.2 课程教学内容的新构
新构《健身教练》课程内容分两部分。理论知识:健身教练职业介绍;人体运动基础;健康与运动的合理营养;健康体适能概论;运动计划;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重控制和特殊人群的健身运动;销售与客服服务。实践技能:抗阻训练技术;伸展训练技术;有氧训练技术;小团体课的编排设计;功能性训练;私教课程设计与模拟教学,合理分配每学期教学内容。
课程Ⅰ共36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健身教练相关证书介绍;私教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初级中规定的14块肌肉固定器械和自由重量的使用方法、肌肉伸展的动作要点和安全提示;有氧训练技术;身体素质训练。
课程Ⅱ共108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初级认证培训;身体的动态热身;运动计划的制定;健身饮食推荐;功能性训练动作简介,身体素质训练,私教课程设计与模拟教学。
课程Ⅲ共108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常用小器械的使用和小团体课的编排设计,身体素质训练。
课程Ⅳ共7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身体功能性训练;体适能评估;体态纠正;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特殊人群的健身指导;私教谈单流程和销售技巧;身体素质训练。
3.2.3 课程教学方法的新构
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错误的教学方法阻碍学生学习,《健身教练》课程教学方法的选用除了常用的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外,课堂中还加入实际模拟法;利用线上资源平台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此外注意学生意志品质、抗压能力的训练。
3.2.4 课程教学评价的新构
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学和老师教的状况,新增形成性评价包括出勤、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等,采用总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同时为教师提供反馈。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健身教练》课程教学目标的提法从知识、技能、素质三部分入手重新优化。
(2)《健身教练》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调整,避免交叉。
(3)增加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抗压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教學手段。
(4)对学生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4.2 建议
(1)每学期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方面进行表述,避免课程的教学目标互相重叠。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学时分配。
(3)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和学生学习兴趣。
(4)注重形成性评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完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丽君,谢正生,方青,等.基于学生背景的实践教学排课体系的优化——以华南农业大学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5):276-282.
[2] 陈华卫,杜长亮.我国航空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2):175-178.
[3] 张欣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为例[J].运动精品,2019,38(6):21-22.
[4] 张大良.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10-12,23
[5] 张荣丽.对少儿拉丁舞初级教学的优化[D].山东体育学院,2019.
[6] 杨记.西安体育学院啦啦操专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