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CS模式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2020-09-24 01:25:42陈春燕杨晓佳罗志华
护理与康复 2020年9期
关键词:置管出院导管

陈春燕,杨晓佳,罗志华

康美医院,广东揭阳 515300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创伤小、可长期留置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或需长期输液的患者中[1]。然而其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其他静脉通路更高,尤其是在治疗间歇期需带管居家休养的患者[2-3]。患者带管出院期间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5]。相关研究表明,肿瘤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与患者的健康行为、导管护理知识与技能水平等可控因素有关[6]。讲解-模拟-练习-沟通-支持模式(explain-simulate-practice-communication-support,ESPCS)是从医学模拟教育中拓展而来,由讲解、模拟、练习、沟通及支持5个部分组成,此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7]。本研究将ESPCS模式护理应用于肿瘤PICC置管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年龄≥18岁;确诊为恶性肿瘤且接受化疗者;意识清楚,病情稳定,能用语言或文字沟通;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合并明确的全身或其他部位感染者,患有精神疾病或病史者。脱落标准:干预过程中失联,中途退出者。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康美医院行PICC置管并住院治疗的15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19~75岁,平均(45.95±7.3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53例,大专及以上22例;胃肠肿瘤35例,妇科肿瘤14例,乳腺肿瘤11例,食管肿瘤7例,其他肿瘤8例;PICC置管部位在左上肢21例,右上肢54例;住院时间4~13 d,平均(7.21±1.98)d。观察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21~78,平均(46.41±6.6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7例,大专及以上28例;胃肠肿瘤33例,妇科肿瘤15例,乳腺肿瘤13例,食管肿瘤8例,其他肿瘤6例;PICC置管部位在左上肢26例,右上肢49例;住院时间5~16 d,平均(7.68±2.12)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肿瘤类型、PICC置管部位、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为避免护理干预不同造成的干扰,将两组患者的床位安排在不同的病室,研究时间自患者PICC置管当天至出院后1个月。

1.2.1对照组

进行常规PICC护理,即PICC置管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PICC置管的优点、配合方法、留置期间注意事项及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向患者发放PICC健康教育手册并进行相应讲解;住院期间定期对导管进行维护,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针对性指导;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出院宣教,并嘱患者每周到PICC门诊进行维护,同时居家期间出现无法处理问题及时来电咨询或来院处理;出院后每周回院复查时,对导管进行维护,记录PICC导管局部情况,并给予患者针对性指导。

1.2.2观察组

给予ESPCS模式护理,即通过讲解、模拟、练习、沟通、支持系列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住院期间每天进行1次干预,出院后每周患者回院复查时进行干预,每次干预时间15~20 min。

1.2.2.1 讲解(explain,E)

在PICC置管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PICC置管的优点、配合方法、留置期间注意事项及相关并发症,使患者对PICC置管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了解。置管后向患者讲解导管维护方法,充分评估患者个体情况,针对存在的高危因素重点讲解,尤其是并发症的监测、意外风险的预防、饮食运动及不良情绪疏导方法等,使患者能够熟悉置管引起日常生活方式改变时的应对知识,增强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出院后每周回院复查时,根据患者需求及PICC置管处局部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1.2.2.2 模拟(simulate,S)

在PICC置管前、置管后由责任护士通过播放视频和现场模拟,展示置管的流程和患者配合的方法,以及导管维护方法、日常生活活动(穿衣、洗澡、家务活动)技巧、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识别技巧(如何预防汗液污染导管连接口,如何防止更换衣服时拉扯导管连接口和敷料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责任护士在演示时动作统一规范,并重点示范患者易忽视、难掌握的技巧。同时教会患者记录PICC维护日记。出院后每周回院复查时,根据患者需求及PICC置管处局部情况,给予针对性的PICC导管维护技巧的指导。

1.2.2.3 练习(practice,P)

每次模拟演示指导后,要求患者当场对模拟的内容进行练习,责任护士在床边给予指导,家属给予辅助,直至患者熟练掌握。针对患者的薄弱部分,嘱患者多做练习,有疑问时及时咨询责任护士,直至患者熟练掌握。

1.2.2.4 沟通(communication,C)

在知识和技能指导的同时,注意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和担忧,并给予针对性的疏导。鼓励患者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获取一定的社会支持。鼓励患者诉说,减轻其心理负担。建立PICC维护微信群,鼓励患者间积极沟通交流。出院后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与患者保持沟通,提醒患者回院复查,并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2.2.5 支持(support,S)

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多关注其导管情况,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掌握PICC导管相关护理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出院后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及每周回院复查时,主动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支持。在PICC维护群中定期推送导管相关维护知识,患者有疑问时可及时在群中寻求医护人员支持。鼓励PICC置管自我管理较好的患者在微信群中分享经验、经历和感受,增强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并给予心理支持。

1.3 效果评价

1.3.1PICC自我管理能力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出院后1个月的PICC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ancer Patients PICC Self-Management Scale, CPPSM)[8]测量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自我管理水平。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Cronbach’sα系数为0.874。共35个条目,7个维度,分别是带管日常生活、导管维护依从性、带管运动、异常情况处理、导管管理信心、日常导管观察、信息获取。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从“完全没有做到”到“完全做到”分别赋予1~5分,总分35~17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导管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1.3.2PICC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在住院期间及出院1个月内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静脉血栓、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或脱出、接触性皮炎等,患者发生其中1项或以上均评定为发生[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CPPSM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CPPSM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PPSM得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住院时及出院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3 讨论

3.1 ESPCS模式护理能够提高肿瘤PICC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是患者主动采取与疾病相关的预防性或治疗性措施,从而促进和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10]。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其安全治疗具有重要影响。肿瘤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等[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ESPCS模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PPSM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ESPCS模式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自我护理能力,这与刘少辉等[13]对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ESPCS模式包括了讲解、模拟、练习、沟通和支持五部分,讲解使患者了解了一定PICC置管相关知识,模拟和练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患者对PICC自我管理的认识更具体,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能够逐渐掌握PICC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应更高[7]。另一方面,ESPCS模式中通过加强护患沟通和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使患者能够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其治疗的依从性和信心更高,这也促进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13]。

3.2 ESPCS模式护理能够降低肿瘤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PICC置管并发症是影响导管留置时间及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并发症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导管、穿刺及维护等四大方面[14]。充分评估个体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指导,能够有效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5]。ESPCS模式护理在充分评估每例患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发生PICC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重点进行模拟与练习相结合,帮助患者适应日常带管生活,掌握导管护理相关知识,使患者能主动避免导致并发症的不良因素。本研究中ESPCS模式护理注重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有助于降低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1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ESPCS模式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置管出院导管
血液滤过患儿置管后短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3:40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甘肃科技(2020年20期)2020-04-13 00:30:58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西南军医(2016年6期)2016-01-23 02:21:28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第五回 痊愈出院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