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迅 王振雨
摘要:《丁丁历险记》为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真名:乔治·勒米)所创作的漫画作品。作为在中国也是八十年代少数几部能够在商店中找到的外国连环画之一,它在连环画中展露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丁丁历险记》早期作品中的“偏见”是无处不在的,而且这种“偏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存在,它正可以引领我们去读出作品背后产生这种“偏见”的种种原因,可能会是价值观冲突,阶级立场冲突,哲学立场冲突等等。通过作者对各国人物文化的不同描绘,我们便能得知他的观念与立场。我将着重分析《丁丁历险记》系列《蓝莲花》中的人物描绘,分析中国人形象变化的过程,即作者对中国文化逐渐认同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以此更好的了解《丁丁历险记》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正面宣传作用。
关键词:丁丁历险记;偏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
文化的传播与发扬离不开传播媒介,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影响着大众的视听。文学作品中不乏对他国的描绘,使得世界各国能互相了解其风俗文化。埃尔热成功的通过《蓝莲花》为中国发声,让欧洲以及法语国家的民众开始了解中国受到日本以及西方列强侵略的史实,《蓝莲花》的真实性也破除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1.《丁丁历险记》中的偏见根深蒂固
1.1《丁丁历险记》对其他意识形态存在普遍的偏见
《丁丁历险记》的初期作品中,埃尔热的画风、形象构思、剧情设计还不成熟,埃尔热也只是根据他接触的有限读物,再结合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发挥而作。其作为报纸连环画连载时,常常以丁丁的视角来报道新闻时事,本质上作为政府的舆论工具,在初期创作中,埃尔热并未脱离出这一格局,所以在前四部《丁丁历险记》作品中,我们能发现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偏见。
1.2早期作品里中国人形象的初次出现
布尔什维主义者厚颜无耻;非洲人落后又迷信;美国资本家毫无节制大肆掠夺,即使是埃尔热喜爱的印第安人也被刻画得极其天真,非常容易上当受骗。显而易见,中国人也无一例外的成为了他作品嘲笑的对象。1929年,当《丁丁历险记》的第一集《丁丁在苏联》呈现在当时的读者面前时,中国人就已经出现了——故事中两个留着辫子的中国刽子手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面散落满各式各样的刑具,并试图使用炮烙之刑对丁丁严刑逼供。
1.3对中国人的偏见来源于不完全的记载和社会现象
埃尔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当时)对我来说,中国不过生活着一些似人非人的居民,他们长着蒙古褶的眼睛,凶残无比,吃燕窝,留辫子,将小孩子沉河。我受到关于义和团运动记述的影响,那些东西侧重描写了黄种人的凶残,这对我影响很大。”对于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画家来说,基于当时单一有限的信息接受渠道,他对世界的认知存在着比较大的偏差不足为奇。
在创作于1936年的《蓝莲花》中(丁丁第一次来到中国并与中国朋友结识),埃尔热就借丁丁和少年张之口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之间因为缺乏了解而导致的可怕隔阂。少年张认为所有洋人都是坏人,因为他们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杀害了他的亲人,丁丁也说出了很多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中国人都是狡猾凶恶的人,还拖着一根长辫子。欧洲人还以为,所有的中国女人都是小脚的,甚至现在的中国小女孩仍然在忍受缠足的痛苦......而且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刑罚,吃臭鸡蛋,吃燕窝......其实他们是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人民,他们还愚蠢的认为中国的河里漂满了无法喂养的婴儿......”
2.《蓝莲花》对中国的积极作用
2.1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无情揭露
《蓝莲花》以连载方式从一九三四年八月二日至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七日每周一版在《二十世纪》报上发表,共五十二期,读者反应强烈。日本驻比利时大使馆通过比利时政府向报社交涉,提醒埃尔热不要反对日本人“建立东亚秩序”的方针,向埃尔热施加压力。日方称“《蓝莲花》不适合小孩阅读”,但是埃爾热顶住了压力,回应道:“《蓝莲花》本来就不适合小孩阅读。”这让《蓝莲花》成为当时揭露日军侵华罪行、争取国际声援的武器。在埃尔热的叙述中,日本帝国主义是讽刺的对象,他给予了最辛辣的抨击。对国际租界的描述他也同样毫不留情:腐败和贪污深入骨髓,只忙于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只要能得到好处就毫不犹豫地和日本人串通(在上海,这个长江的出海口,中国同西方进行贸易的大港口城市,各种国际势力割据,主要由英美分占)。
2.2《蓝莲花》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
《蓝莲花》的创作过程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的渗透过程。首先,埃尔热对于当时中国人的穿着的描写是比较贴近社会现实的,人力车夫的破草帽和旧蓝衫,知识分子的长衫和布鞋,年高望重者的圆顶帽眼镜和长长的白胡须,女性的修身旗袍和高跟鞋。然后他对于房屋的各种装饰的设计也处处体现了中国特色:旅馆墙上的花鸟图办公室墙上的“静”字以及古典少女图,书房里面的瓷器、挂毯烟馆里显眼的中国龙和窗外不时映入眼帘的翠竹等次小酒馆、茶馆前面的对联画幅张贴在大街墙面上的告示通知满眼三十年代中国生活的斑斑痕痕。
在他的笔下,中国人恢复了真实的面貌,即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夫也是懂礼貌的。故事中,在日本人手中解救出丁丁的中国人是聪明又勇敢的,面对帝国主义绝不低头,永远在站在正义的一边。随着丁丁探险经历的发展,他从对中国人的不了解,到慢慢接触,最后到信任佩服。丁丁和张的友谊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如同现实生活中埃尔热和张充仁之间的友谊一样,情义日渐深厚。
3.结语
布吕奈尔在论形象时曾说过:“形象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表现。任何一个外国人对一个国家永远也看不到像当地人希望他看到的那样。这就是说情感因素胜过客观因素。”埃尔热在《蓝莲花》中塑造中国人的形象时由于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热爱,所以作品展现的中国人以及中国形象在真实性与合理性上也多了几分贴切。《丁丁历险记》对中国的正确评估和诠释,让全世界的读者重新认识中国,以平等的态度认可中国。
参考文献:
[1]杨 飞,姜冰清.谁助《丁丁历险记》走进中国.[J/OL].《百家讲坛》杂志,2015,(07).
[2]王晶.没有中译本的《丁丁在苏联》.[J/OL].《南都周刊》,2011年11月7日.
[3]埃尔热.丁丁历险记:丁丁在刚果.[M/OL].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