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5G技术的发展使众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将5G技术运用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学中,是未来该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5G技术背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中的现状、将5G技术应用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这4个方面进行。其中,将5G技术应用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中又按照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测评3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5G技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226-02
一、5G技术背景简述
3GPP国际标准化组织给5G定义了的三大基本场景。[1]分别是大流量的移動宽带业务,以3D超高清视频为例;物联网业务的大规模使用;低延时并高可靠性的业务广泛推广,以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为例。在这3个基本场景的使用中,可以提炼出5G的6个基本特点,[2]分别是高速度、广泛性、低能耗、低延时、万物互联、重构安全。
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中,将着重利用5G技术的安全可靠性强、数据传输速率快及大规模应用连接这3个方面的优势,[3]并将学科特点与5G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探索。
安全可靠性强。安全问题是所有网络开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网络发展的底层问题,也是所有智能网络发展的基石。如何加强安全机制、信息加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试想在5G环境下,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或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知的麻烦或是灾难。所以,基于5G技术的所有讨论都将是基于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之上的。
数据传输速率快。虽然很难明确5G的高速体验到底如何,但是技术要求5G的基站峰值要高于20Gb每秒已经是确定的事。业界分析,这一数值或许还有提升空间。对于像VR/AR技术这一类对网络速度要求极为苛刻的科技,网络速度要拥有质的提升并稳定将是大前提。[3]
大规模应用。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不仅体现在使用地域的大规模应用上,还体现在使用范围的大规模应用上。例如,现在山区、海域等特殊地质都很难被4G网络完全覆盖,5G技术的到来或将改善这一情况。同时,在使用领域上也可体现其大规模应用,如智能家庭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等。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或将使生活、工作更加智能化、整体化。
二、传统的影视制作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学前准备资料相对陈旧
在传统的影视摄影制作专业中,由于专业特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量与时俱进,教学资料学科时代性比较明显。不过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却存在选择范围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问题,很难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摄取教学资料的渠道不够完善。
(二)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为主
虽然影视摄影专业更需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发挥学生个人的潜力,但是在班级学员设置与教师资源配比上,确实很难做到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定制化教学。即便已经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多媒体多指PPT教学,属于“新瓶装旧酒”,并未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质的提高。5G技术的应用或许可以让技术改革推动教学改革。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就业、产业链脱节
由于网络更新速度快,影视摄影与制作学科发展的速度早已超越书籍出版的速度。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并未完全依照时代发展而改变。例如,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就业市场普遍向制作竖屏短视频制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倾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找到竖屏短视频制作全流程的经典案例。
(四)考核方式方法单一
考核往往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在期末考核中往往呈现一卷定成绩或一部作品定成绩的情况,对拍摄过程的评价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结课作品的拍摄上,多数情况是小组完成,很难完全体现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在评分过程中,参与评分的教师人数多为3人一组的教师评分小组,艺术影片类的评分主观意向比较明显,很难做到完全公正公平。
三、5G技术应用环境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探讨
在4G技术的成功推广下,移动终端普及率越来越高,基本可以做到人人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这也为5G技术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中的普及提供了先决条件。
(一)基于5G环境优势,授课前期准备对于教师来说将更为便利,材料或将更具有时代特色
传统教学的备课阶段多以教科书为主、经典案例分析为辅。对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来说,优质的前沿案例很难下载,“难”主要体现在寻找途径不规范和传输数据不可靠上。在5G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下,网络上的数据更加丰富,数据终端将大规模连接。并且基于5G的基本特点,不断增强的安全性、稳定的传输性能,让搜索教学资料更加便捷、资料更加真实可靠,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学材料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快速寻找到前沿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优秀案例的可能性。这也能够让教师在备课时更加游刃有余。
(二)基于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VR/AR技术进入课堂变成可能
给予5G技术的突出优势,速度快,VR/AR技术进入课堂变成了可以期待的事。VR/AR技术最大的难点就是对网络速度及稳定性的需求不容易得到满足,只有高速、稳定的网络才可能实现VR/AR技术的应用。VR/AR技术进入课堂,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1.避免“看图说话”。影视制作专业的教学特点是使用专业设备比较多,相对来说采购专业设备也就花费较大,并且更新速度快,即便是学校采买也很难将专业需要的所有摄影摄像设备集齐,很多教师也很难有实力将影视专业设备研究全面并时时更新。所以,当下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看图说话”的情况。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使用设备的技巧和基本技能,比如,如何使用水下摄影机、大摇臂,如何在移动变焦中保持稳定,如何熟练掌握希区柯克变焦等对摄影摄像设备要求较高的必备的基本技能。使用VR/AR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众多昂贵设备的使用感受,学生在虚拟现实中了解设备,并在相对低的成本控制下充分练习,掌握设备使用技巧,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拍摄方式方法。
2.身临其境的虚拟课堂。VR/AR技术进入课堂,将最大限度还原拍摄现场。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场地及环境限制,很难带着学生体会真正的拍摄现场。尤其是影视摄影拍摄现场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即便是在校内实践教学中也很难满足真正的教学需求,而校外实训或许可以体验更多的场景感受,但是却伴随着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比如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习掌握在大型舞台上实现固定灯光、移动灯光的场地布置,在影视拍摄过程中布置固定机位、移动机位等复杂知识。在5G环境下,VR/AR技术的成功运用,这些情况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将VR/AR技术运用在教学场景中,可以让学生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体会真实的、多样的、相对专业的摄影摄像场景。
3.实践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影随形”。在影视制作专业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班级多以分组拍摄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传统的分组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分身乏术,往往只能在规定时间、单一地点内完成单组拍摄的指导工作。5G技术的应用,将有可能缓解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对每组情况进行讲授指导、深入分析,时时与学生沟通。减少教师在组与组之间行走等低效教学时间,尽量高效地利用教学时间。5G技术成熟后,或还可以利用AR/VR技术进行模拟现场的同步指导。
4.教学与学习过程全记录。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记录,不单是指教师的讲授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双向的记录过程。回顾教学与学习过程是必要的阶段性教学检验方式,也是对下一步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作出调整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由于存储设备容量限制、云存储技术不稳定等多种原因,很难做到教学过程的全程记录。单靠学生或教师的记忆,或是通过纸笔进行书写记录,很难保存数据,从而难以发现自身问题,并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造成教师或学生容易多次在同一错误认知上“摔跤”。5G技术的应用,将使传输数据更加准确稳定,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云端存储问题。这就是说,学生将可以建立个人学习轨迹文件,轨迹文件包含教师指导意见等重要信息,学生可以随时温故知新。教师也可以建立教学资料库,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共享,拓宽教学资料领域,并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内容。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考核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成果以数据的方式展现,将是5G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又一项课题。现阶段,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考核内容多数以学习过程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成果的最后得分两个方面来统计,并计算分数。首先,应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全面监督,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合理的评价。一旦5G技术广泛得到推广和运用后,就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采集信息,并针对每个学生整理学习数据库,记录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工作角色和学习进程,从而客观打分。其次,利用5G技术还可以打破教师单人或教师小组评分制度,将学生作品利用5G技术上传至学生或其他受众多的视频平台,限时播放。并在平台上设计观看视频后的打分测评表,让受众随机化、多层次化。并可达到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学生作品的评判中,使评分更加客观全面,并且贴近市场需求,还不会耽误学生正常结课时间。最后,其考核数据还可以持续保留做后期教学对比研究使用。
四、结语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作为近年来的新兴专业,需要在教学上时刻把握时代特征。在娱乐大众化的当下,受众审美更新快、需求变化大,并且人人都是“摄影师”,都是“影视编导”,如何让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脱颖而出,如何让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育成果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要,是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5G技術出现后,其影响将是各方面的,从横向到纵向,从理论到实践。
5G技术在影视摄影与制作教学中的应用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当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5G技术的高速特性,可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将VR/AR技术应用在课堂上,很可能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开端,从讲授式教学过渡到个性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或许还可以利用5G技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并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项立刚. 5G的基本特点与关键技术[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8(05):34-41.
[2] 李小平,孙清亮,张琳,姜丽萍,毛旭. 5G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教育领域的延伸[J].现代教育技术,2018(05):34-41.
[3] 王安国. 5G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模式的发展途径研究[J].中国企业家,2019(29):166.
作者简介:瑶琳(1987—),女,山东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广播电视,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