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新 钟戌显
摘 要:互联网新型教育方式的兴起,开创了大学生教育的新模式。通过改善大学生学习形式,合理安排其碎片化时间,网络文化的繁荣改变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同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 比如集体荣誉感不够、道德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互联网与主流教育方式相结合、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222-02
万物互联的时代拉近了全球人们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全球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青年学生要肩负起时代的重担,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有学术上的成就,还应有思想品德的树立,[1]要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时刻关注社会发展总需要和自身发展的个别需要。当前网民的主体构成部分为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涯是关乎青年价值观念甚至是社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在社会中承载的作用愈加繁多、网络上西方不良思潮的传播,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优势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限制,具有实效性强、用户量大、节约成本的特点,日常生活网络化组建了全新的大学生生活方式,青年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便于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增加了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学习的趣味性和选择性。
2020年春天,受疫情影响,全国推迟上课时间,互联网教育掀起了教育领域的新风尚,不同的教师采用同样的直播课程,做到停课不停学,推动了教育与互联网的进一步接轨,青年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完善的知识体系优势,在富足的网络资源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必要手段。互联网资源丰富,借助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大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原本单一的授课变得立体,帮助高校大学生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一场知识的碰撞,突显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习者乐于接受所听所感。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一)国际干扰加剧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享乐主义”“利益至上”等腐朽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产生了猛烈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会选择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作为自己的娱乐方式。网络娱乐方式具有虚拟性、成本低廉、轻松感强烈的主要特征,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沉迷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构建的病态的愉悦感,既损失了学习的宝贵青春,又容易在精神上产生过度娱乐的空虚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身为国家的公民,强健体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责任意识模糊
大学生的成长时期,正处在社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不断增强的利益意识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遭到了侵蚀,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出发点,不可避免会忽视道德、名誉和社会责任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2]网络存在复杂性和隐蔽性特点,大学生通过网络任意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模糊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要场所,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有所弱化,所采取的教育形式以大班授课为主,授课内容僵硬,授课形式单一,在指向性和创新性上有些缺乏,导致大学生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中选取积极向上的内容。
(三)价值观念扭曲
互联网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兴起,网络消费逐渐暴露了大学生扭曲的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欠缺稳定的收入来源,却是当前网络消费的主要受众。大学生消费观念暴露出巨大的问题,网络上的营销公众号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灌输”,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决定时期,身处繁杂的网络空间中,极易出现价值观念扭曲,被网络现象影响,冲动性消费甚至贷款的事情屡见不鲜,不仅威胁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还会对大学生整体人生价值观念带来毁灭性打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将祖国的发展与自身相结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将主人翁意识与自己的行为表现相等同。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教育
加强社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植。[3]社会可以通过主流媒介的方式,在新闻、网站、视频中渲染爱国主义教育,将复杂的网络环境变得清朗,发挥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正面影响作用。互联网社会和现实社会同样重要,应同时进行监督,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可以采用多种制约机制,约束管理互联网新媒体,打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空间,使互联网发挥在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向作用,巩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制度的自信、对理论的传播,帮助大学生不仅从心理层面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更要从实际行动上捍卫我国的公民权益和国家利益。社会教育可以从节日入手,从饮食入手,从历史入手,更可以从诗词歌赋中有所收获。只有加强大学生社会教育,使其有全面的国家认同感,大学生才可以抵御不良思想,有正确的行为和判断。
(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精神追求,自我教育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首先要拥有明辨是非与自主选择的能力,减少错误思想对自己的干预;其次在互联网平台上要及时有效地掌握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要求大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还要博览群书,将国家的需求与自我的成才紧密相连,通过主动学习,增强自律意识,成长为一个在道德品格、专业素养、文化知识、社会责任等领域都有所建树的合格的祖国接班人。应加强大学生道德培育,针对大学生课余娱乐方式给予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减少负面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侵蚀,促进青年大学生承担起责任,明确网络的虚拟性和危害性。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新范式,将教育主体由外到内统一协调,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通过不断反思自己,达到推己及人的作用,将自己不断修正成一个完善的自我。
(三)构建爱国主题网站
爱国主题网站,可以搭建在高校网站之上,也可以融合在政府网站中,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网上教育平台,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题是永不褪色的恒久主题,[4]爱国主题网站可以宣传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介绍党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日渐形成的革命物质文化和革命精神文化,如与当地的革命历史、人物事迹、革命旧址相结合,推出崭新的拥有新时代内涵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四、结语
当今时代,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阵地。全社会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不能有惧怕的心理,应该在社会变革中寻找方法、抓住机遇,积极运用多种途径方法,深化大学生在社会责任中的情感关系,鼓励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4-9.
[2] 李海莉,胡鸿.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基于青年社会学的视角[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06):116-119.
[3] 劉波,陈淑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07-110.
[4] 姚篮.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观察学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02):49-50.
作者简介:刘玉新(1971—),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博士,副教授,从事当代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研究。
钟戌显(1996—),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硕士,从事当代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