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记者如何在一线采访中践行“四力”

2020-09-10 04:23:47芮文秀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践行四力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要求,给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一名县级融媒体的记者,在媒体融合的改革大潮中更要领会“四力”的深刻内涵,在一线采访中践行“四力”。本文以笔者在浙江省浦江县融媒体中心的采编实践为研究样本,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4个维度展开分析,试论县级融媒体记者在一线采访中该如何践行“四力”。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一线采访;践行;“四力”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173-01

笔者作为浙江省浦江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刚满5年。在5年的采编实践中,笔者采写了大量反映基层群众事迹和百姓生活的报道,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如何践行好“四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锤炼脚力,跑出好新闻

锤炼脚力,就是要求我们迈开双脚,多到新闻一线,多到基层去,多到群众中去。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来说,我们离基层最近,就更应该锤炼好自己的脚力。[1]

为锤炼脚力,笔者坚信只有多跑才能跑出更多的好新闻,所以始终以奔跑者的姿态走街串巷,深入市井,用脚步“写文章”。在日常工作中,笔者主要负责采编民生新闻,基本都是在和群众打交道,聚焦老百姓的小日子,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冷暖痛痒。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坚持“下到田埂上找感觉”,始终坚信离群众越近,也就离好新闻越近,越接近、越真实,越贴近、越出彩。

为此,在实践中,笔者每次外出采访都是摄像机、三脚架不离身,负重十几斤,独立完成新闻的拍摄和采访,也因此经常会忙得连轴转。例如,2019年浦江县农业博览会期间,笔者在会场里一刻不停,采访完参展者、游客、主办方,身上已是一身汗,整件衬衫都湿透了。有市民拍摄了笔者湿透的背影照片并发到朋友圈,引得网上不少市民点赞。又如2016年,浦江县遭遇寒潮天气影响,山区温度达到历史罕见的零下十几度。笔者在了解各地的受灾情况后一早就出发,拍摄坚守在岗位上的交警、公路养护工等,和他们一起奔跑在寒风凛冽的马路上。2019年,浦江县召开首届乡贤大会,浦江县融媒体中心决定开辟《五湖四海浦江人》系列访谈节目,展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浦江籍乡贤的生平、成就和对家乡的感情,并通过电视、书籍、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对外宣传。笔者有幸成为采编主力,外出对32位乡贤代表进行采访。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笔者和团队成员跑遍了大江南北,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各个城市都留下了足迹,32篇报道在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新闻客户端及本地媒体上播放,向受众宣传了浦江乡贤的美好形象。

二、锤炼眼力,找出好题材

对县级融媒体记者来说,注重增强眼力是发现更多好素材、好新闻的必要环节。为锤炼眼力,笔者在日常的采编实践中养成了多听、多看的习惯,在采访中善于观察,从社会生活中采撷独特素材。也因为如此,5年来,笔者不时能采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如2018年,在浦江县本地召开的一次全县大会上,浦江县委主要领导说起,曾有一个因环境污染而被判刑的企业主与他巧遇,非但没有恶语相向,反倒夸现在政府环境治理得好。笔者当即觉得这个线索十分可贵,联系这名企业主展开采访,采制出了一条年度好新闻。同时,该故事还在浙江卫视3集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中播出,很好地印证了好眼力找出好题材这个“硬道理”。同时,在日常采访拍摄过程中,笔者也依靠“眼力”,善于抓特写镜头,找独特视角,充分运用镜头语言,让画面有张力、报道更吸人眼球。如在拍摄浦江县檀溪镇的开通与周边临近的3个县市的环线公交这条新闻时,笔者就一直聚焦沿线村民在翘首等待公交车的表情特写,同时在公交车行进过程中跟拍他们的交谈议论,从中抓取一个个能够展现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的特写镜头和鲜活同期声,靠着不同的眼力采制了一条鲜活报道,报道播出后,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2]

三、锤炼脑力,拎出好主题

为锤炼脑力,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对材料和采访内容的分析,因为采访不仅仅是采访,更是一项调查与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工作。因此,分析已经获得的材料便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1]

为此,笔者努力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用头脑去萃取精华。身为记者,贵在多思。2017年,笔者接到一个采访任务,采访对象是一个农民,其擅长根雕,钟情于仙鹤根雕的制作。一般而言,这篇报道做成山村老农自学成为根雕大师也有一定的看点。但笔者聚焦老农为什么只雕刻仙鹤这一点,通过和老农不断接触,挖出一段隐情。原来在老农看来:仙鹤一生只会找一个伴侣,如果伴侣死去,那么它将孤独终老,并终身盘旋在爱侣逝去的地方。自他的妻子离世后,老农26年来始终守在老屋,孤身一人,拉扯大孩子,同时将一腔深情寄于雕刻仙鹤。最终,笔者以此为切入点,让报道更打动人心,还创作成社教专题片。该作品获评金华市广电政府奖一等奖。又如2017年底,浦江县白林城中村改造签约工作启动,涉及900多户居民。该村曾在几年前启动一次签约工作,但最后不了了之。这次县里再次启动签约,可谓困难重重。作为蹲点记者,笔者首先深入村里,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经过分析,了解到多数村民还是对房屋确权工作有顾虑。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立即采写了《争分夺秒确实权 透明阳光安民心》《公开促公平 公正树公信》等多篇报道,在广播、电视、新媒体各大平台集中推发后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打消了村民签约的疑虑。

四、锤炼笔力,磨出好文笔

锤炼笔力,就是要求我们勤于动笔,磨出好文笔。通过写真情说真话,多用感人的笔触来提升报道的传播力。

好笔力,就是能够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能够受到教育鼓舞、获得正能量的好作品,让人爱读爱看爱听,让引导效果入口入脑入心。通俗地说,即想得好、写得好、说得好。[2]为锤炼笔力,笔者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从学习好的新闻范围开始来自我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文风。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在央视网、新蓝网等主流媒体的网站上搜索了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的资深记者采制的一批“走转改”特色明显的蹲点报道,学习他们谋篇布局的构思和写作风格,并且在自身采制类似题材时进行学习借鉴。例如,行政村撤并是2019年浙江各地的一项中心工作,如何做好宣传引导,笔者几易其稿都没有写出满意的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浙江卫视首席记者杨川源老师在温州永嘉县行政村撤并过程中采制的报道,找到了灵感,通过将拍摄素材中的鲜活现场作为写作重点,磨出了《一场插秧大賽 让并村能并心》的报道。因为写到了村民的心坎里,整个报道取得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应。

同时,笔者在日常的采编实践中积极改进文风,丰富报道形式,努力创作出受众喜欢看的报道。从媒体属性上来说,电视新闻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因此也考验记者“讲故事”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写报道时,尽量考虑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描述。事实证明,这也易于被老百姓接受。例如,笔者采制的《小龙虾蹦出致富路》《累倒的“老黄牛”——陈根水》等一大批稿件,基本都是在用白描手法描述新闻现场,同时引用了很多受访者富有乡土特色的“金句”,通过精心组接打磨后使报道鲜活接地气。也正是通过笔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在不断用朴实的语言客观真实地讲好基层故事,传递了正能量,引起良好反响。

五、结语

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来说,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要利用身在基层的优势,下沉到一线,扎根到一线,在一线的采访中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争取多用一篇篇鲜活而又“冒热气”的报道来传递地方党委、政府的好声音,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叶树刚.勤练脚力 精细采访——从《让这片叶子造福另一方百姓》剖析新闻专题的采写[J].视听纵横,2020(01):25-26.

[2] 孟威.“笔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义[J].中国报业,2020(01):37-39.

作者简介:芮文秀(1990—),男,浙江金华人,本科,学士,助理记者,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中心践行四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传媒评论(2019年8期)2019-11-11 12:22:46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50:12
增强“四力”靠什么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02
贫困地区县级融媒中心解决方案
科技传播(2019年5期)2019-04-02 17:39:32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析
记者摇篮(2019年2期)2019-03-21 00:35:44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未来方向研究
记者摇篮(2019年2期)2019-03-21 00:35:44
苔花初绽放 未来更可期
声屏世界(2018年11期)2018-03-02 12:28:16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05:41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8:01:37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