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旧媒体在融合与碰撞的交互作用下,推动着媒体新生态的形成,现实题材纪录片在媒体新生态下大放异彩,在社会中掀起了纪录片热潮,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纪录片。本文结合当下的媒体新生态,对近两年走红的部分现实题材纪录片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探析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时代价值,阐释现实题材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媒体新生态;现实题材;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125-01
媒体新生态是由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传媒产业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变迁。[1]移动设备的普及让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由此产生新旧媒体的冲撞与融合,在两者交互作用之下,构建出媒体传播新生态。近几年,纪录片的发展逐步呈现出整体繁荣的局面,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对上星综合频道晚黄金时段播出国产纪录片总量作出要求,同时也给纪录片创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大力扶持。
纪录片最早发轫于电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崛起带来受众视线的转移,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走向了电视、网络、电影院线的三路并举。对纪录片而言,媒体新生态让纪录片创作的边界不断扩大,纪录片的传播过程更加多元和方便,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作品,让纪录片步入黄金时代。
一、媒体新生态下纪录片的创作现状
媒体新生态下,互联网平台加大了对纪录片的投入和制作,纪录片的样态越加丰富,创作主体日益多元,同时传播方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媒体新生态是媒体融合与碰撞的结果,融媒体中心的建立让制作和传播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也让受众的选择面更加广泛。互联网背景下,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使纪录片从“高冷神坛”走向“人间烟火”,创作主体已经普及到个人,尤其是UGC(用户生产内容)短视频的兴起和成熟,生活中的普通人开始关注现实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也参与到纪录短片的拍摄和制作中。同时,纪录电影也开始走红,纪录片进入院线逐渐成为趋势。
现实题材纪录片是以当代社会为背景,关注当前正在发生或发展的事情以及社会生活中人的生活状态,记录社会热点问题和个人命运,最终呈现出一个鲜活的故事,反映和剖析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展现社会发展轨迹。例如,《黄河尕瑶》讲述黄土地上“草根”音乐人张尕怂的人生故事;《出山记》讲述新时代背景下贫困乡村的农民脱贫攻坚走出大山的故事;《大三儿》讲述特殊人群对梦想的追求;《四个春天》讲述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这些纪录片都以普通人为讲述对象,勾勒出当下社会不同人群的现实生活图景,真实展现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时代价值和人文关怀。
二、媒体新生态下现实题材纪录片的价值解读
比尔·尼可尔斯认为,纪录片“为我们呈现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当前发生的事件、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2]纪录片是展现现实生活的艺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现实题材纪录片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描摹,用影像真实地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现大众记忆和社会历史的新窗口,这样的题材选择和拍摄方法在媒体新生态下对纪录片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守望初心,担当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纪录影像产生百年以来,其社会性功能和社会性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在现实题材纪录片中,通过影像去认识和感受世界,引发思考。现实题材纪录片在媒体新生态下既融入新的元素,也依然保持观照现实的原有节奏。媒体新生态下信息传播的海量与共享特征,让受众获得视听的渠道越来越广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也造成了泛娱乐化等现象。纪录片作为时代的镜鉴,要坚持原则和底线,尤其是在媒体新生态的环境下,纪录片依然有着对责任和使命的坚守,符合时代传播的需求,传递正能量。
(二)展现时代镜像,成为社会和时代的缩影
纪录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记录社会变迁的脚步,呈现当下社会痛点,用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展示国家的新变化,用中国人的奋斗故事宣扬中国梦的内涵。纪录片中呈现的人物生活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呈现出的变化就是中国发生的变化。焦波导演的继《乡村里的中国》后又拍摄了《出山记》《进城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大背景下,深入遵义市石朝乡大漆村这个极贫乡的极贫村,以该村为落脚点和着眼点进行记录,将当下整个国家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这个社会热点和难点集中反映出来,老年人对于故土的留恋,年轻人对于城市的向往,扶贫工作中的坚持和无奈,展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些影片都以时代为起点,用光和影作筆,描绘出一幅当下中国的真实图景。
(三)关注普通人群,探索生命个体的存在意义
人和社会是没有办法割裂的,纪录片是对社会的记录,也是对个人的记录,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无可替代的意义。纪录片《大三儿》讲述了一个残疾人去西藏找寻自我的故事,他执着和坚守,有对梦想的追求,尽管身体残疾,却依然勇于逐梦。《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关注点落在了修复文物的普通人身上,与文物相比,他们默默无名,但正是这样的“闻名”和“无名”的对比,才有了温度,让人的意义凸显出来。这些纪录片都透露出对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索和对生存个体的深切关怀。
(四)结合媒体环境,展现纪实美学的新样态
新媒体的产生让阅读和视听更加碎片化,除了纪录片中长镜头的丢失,在叙事手法上也注重单一叙事。一条、二更让微纪录盛行,用短平快的形式让纪录片与短视频的碰撞组合产生了新的纪录样态。与此同时,电影观念的深度融入下,纪录电影也呈现出特有的美学意义。《黄河尕瑶》这部看起来有点笨拙的纪录电影,却是对纪录电影美学的最直接阐释。平实的镜头语言,城市与乡村的场景切换,片中既有张尕怂的自述,又有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也将张尕怂在聚光灯下的演唱融入片中,将纪录片的纪实之美和人文之美充分呈现出来,又将电影的叙事和手法融入其中,不仅勾勒出张尕怂的轮廓,也将其身上散发出来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在思考中动情,引发受众的强烈共鸣
近几年纪录片市场呈现火爆态势,并且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原因是片中记录和见证的内容与我们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让我们能够融入影片中,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张尕怂对音乐的追求和对家乡的复杂情感,还是大三儿对梦想的追求,看似与我们无关,其实在我们的内心同样存在,迫切想要逃离原有的生活环境,但是依然眷恋这一方水土,心中的梦想冲击现实,又在挣扎中前进。纪录片中的人是他们自己,也是生活中的你和我。现实题材纪录片将关注点上升到情感方面,不单单讲述一人一事,而是通过和人物对话,引发受众思考,又通过思考将受众带入其中产生共情,从而引发共鸣。
刘忠波认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以现实性内涵和纪实形式为基本形态标志,不但体现出独特的记录美学风貌,也能够实现对社会现实深层次的观照。[3]现实题材纪录片正是将更多的关注落在市井生活,关注社会中普通人的现状,将纪录片的视线放在普通人群中,看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就是我们自己身边的故事,将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有符号价值的群体,成为后人透视这个时代的标本。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4]现实题材纪录片正是立足于时代中的人物,展现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次观照,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人们的所思所想,又推动人们反思在当下社会中的所失所得。纪录片创作者扎根在现实生活中,以人民生活为蓝本,创作出具有浓厚“泥土味”的优秀作品,同时这些作品又反哺社会,引发人们对当下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使人们在观察和思考中继续创造新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丁俊杰.媒体新生态环境中的广告传播思想展望[J].新聞前哨,2011(1):12-18.
[2] 比尔·尼可尔斯(美).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44.
[3] 刘忠波.当前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价值取向[J].中国电视,2013(11):64-68.
[4]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作者简介:苏林(1994—),男,河南林州人,研究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及纪录片创作。